“弱连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信息检索》
小 (创建新页面为 '{{Template:cate|3 Web2.0与微内容|3.2 Web2.0主要理论}} ==概念<ref>王虹.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4)</ref>== *斯坦福大学…') |
小 |
||
第1行: | 第1行: | ||
{{Template:cate|3 Web2.0与微内容|3.2 Web2.0主要理论}} | {{Template:cate|3 Web2.0与微内容|3.2 Web2.0主要理论}} | ||
==概念<ref>王虹.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4)</ref>== | ==概念<ref>王虹.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4)</ref>== | ||
− | * | + | *弱连带,即弱连带关系、弱连带优势理论。斯坦福大学教授格拉诺沃特(Mark S. Granovett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他以个人求职行为为主题完成了他影响深远的博士论文《找到工作》。这篇论文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在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往往不是来自与他关系最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强连带关系),而经常会来自与他关系一般的亲戚朋友或者熟人(弱连带关系)。因为,根据社会交往理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但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相反,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与此人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没有机会得到的、对他(她)有帮助的信息。 |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弱连带关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即熟人的熟人之间很可能不是熟人)。 |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弱连带关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即熟人的熟人之间很可能不是熟人)。 | ||
2011年4月1日 (五) 10:29的版本
概念[1]
- 弱连带,即弱连带关系、弱连带优势理论。斯坦福大学教授格拉诺沃特(Mark S. Granovett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他以个人求职行为为主题完成了他影响深远的博士论文《找到工作》。这篇论文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在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最有帮助的信息往往不是来自与他关系最密切的亲戚或朋友(强连带关系),而经常会来自与他关系一般的亲戚朋友或者熟人(弱连带关系)。因为,根据社会交往理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但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相反,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与此人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没有机会得到的、对他(她)有帮助的信息。
-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弱连带关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即熟人的熟人之间很可能不是熟人)。
参考文献
- ↑ 王虹.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4)
参与本页讨论
用户留言: |
目前暂无留言 |
新增留言 编辑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