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情后学:@图漾 西南联大南渡,好像使尽各种手段运书,有没有数万之巨,就不得而知了。图漾:查资料,西南联大图书馆最终不到五万册藏书,绝大多数图书都不是从京津运过去的。再说,老教授的意思不是图书馆搬迁,而是教师个人带的。图情后学:那倒是,个人携带不可能。图谋:那倒不见得是这个意思。个人哪可能有那么多书,而且是‘珍贵藏书’。图情后学: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孟凡了之父动用所有家产,把其收藏的孤本从北平一直运到云南边境,当然只是小说而已。图谋:相关内容,《南渡北归》中有一些细节描写,信度是比较高的。图漾:原话就是这么说的:‘许多教授自北平南迁,行装极简却带上数万珍贵藏书’。你看主语是谁?图书馆人觉得个人不可能有数万藏书,编剧未必知道。p大拍这个讲书的片子,却没有让真正上过书的人把把关。图情后学:教授同时是藏书家,而且财力雄厚,也许才有可能。图漾:即使有数万册,可他带不走。图情后学:有财力,可以雇人。hero8151:那时交通很不方便,想找几辆车、几艘船都难。图漾:那是战时。图情后学:总之,视频的内容还是不太靠谱的。在非常时期辗转运输巨量的图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图谋:国家图书馆拍过好些纪录片,讲古籍保护的故事。图漾:看看《围城》,方鸿渐一行从上海到湖南这一路费多大劲。还数万册图书,能带一百册我就服了他。别说抗战时期,就是现在有高铁有飞机,你带一百册图书从北京到昆明试试。hero8151:西迁时,教职工与学生大多是集体行动的,交通工具什么的由学校统一安排。图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A41147i4/?p=11。天天:钱存训老先生一辈子未完成的遗愿就是这批书现在还没回到大陆。其中胡适也是参与了的。图情后学:战乱时期运力紧张,给几万册图书不太现实,当然有数据支撑更好。弯曲的*:书对教授很重要,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多带书,这也符合常识。图情后学:西南联大群贤读书图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628/c404063-32458546.html。消失的图书馆——史语所图书馆:‘八千麻袋’是奠定该所地位的一批重要史料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725/c404063-32484337.html。天天:大家自己百度钱存训老先生,共同学习吧。图情后学:看过一些个人回忆文章,当时南渡学者生计都成问题,活着应该是第一位的。图漾:@hanna 是滴,当时运力那么紧张,战略、经济物资都运不过去,给你运几万册书?天天:老先生们不带书走不行啊,那是吃饭的家伙,当时又没网络,没有知网。好多人像金毓黻等还得一边回忆,一边默写然后授课。手里资料不足讲起来没底气啊。木木贝:抗战时期,图书、仪器等设备西迁一般是走水路,有专人负责。可以参考上面这篇文章。那是十分艰难的,不亚于长征。闽农林李:我记得当年西迁,老师同学们甚至带上了实验用的动物……真的难以想象。光是看他们写下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西迁的艰难险阻——但是,大家依然满怀希望。扬抄:@图谋 可以关注《载书播迁记》,鲁图的西迁故事。图情后学:那位教授可能指这一典故,近万扩大到数万。扬抄:鲁图抗日战争期间西迁。据屈万里先生在台湾发表的《载书播迁记》记载:’金石类七百三十四种;书籍类四百三十八种二千六百五十九册,书画类一百四十五种。’书籍不到3000本。图情后学:参考这本书,朱自清离京南下时,有几百册书,存放在俞平伯处。这个内容应该可以从本人回忆文章或日记中得到考证。图情后学:近万册,可能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弯曲的*:北平南迁,应该指的是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南迁,几百个教授应该有的,每人携带几十本书是没啥问题的,总计下来,几万册是有的。教授通过教书来谋生,书对教授来说很很重要。两、三万册可以称为数万,六、七万册也可以称为数万。南迁时,北大和清华合计有多少副教授、教授,可以查一查。木木贝:总会有方法的,没必要质疑这些数字。弯曲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桃花源*:看一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就可以知道,战时图书馆西迁多么艰难,搬了多少书。战后复校还专门成立了委员会,统筹安排。弯曲的*:对当时的北大和清华教授来说,图书是除了生命之外最重要的资产。图情后学:@木木贝 辰溪与长沙同在一个省,与从北京到昆明的难度,恐怕不能比较。高铁之前,绿皮车从武汉到昆明,还需要40多个小时。biochem:背着,拎着,走走停停。图情后学:一、存在一位或多位教授迁数万册图书从北平到昆明,应该能留下姓名,甚至应该见书于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史,二,万册图书从北向南的陆路物流成本,在战时,对个人或几个人来说,恐怕是不能承受的,如果存在这样的人,他应该经济特别宽裕,而且有权势或接近有权势的人。当然,目前只能说,极小概率存在这样的一个人,不能说完全不存在。如有证据支撑,可以随时更新观点。麦子:@图漾 是啊,现在很多说过去的电视剧,尽管写的认为数字已经都低了,但和当年实际数字差太远。图情后学:抵达昆明时,身上还有数百册图书,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当时昆明城饿死人是常有的事,很多学者的财物也是能典当就典当,能卖就卖。桃花源*:1930年代,有十几二十万册书的图书馆可以算得上是大馆了。解放初,大藏书家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有十一万册左右,杂志三千余册。中原劲草:看看前些时播出的那个钱存训保存国图珍本的视频资料,才多少种书就用了近40多个木箱,那些动辄说随身携带上千册书的,都是用嘴带的?。麦子:嘉业堂也失散不少,而且其中有不少珍本。我知道伯克利买了三井的旧藏,其中有嘉业堂善本和稿抄本共69种891册,其中包括3种宋版善本、7种元版善本、18种明淸稿抄本。弯曲的*:https://www.doc88.com/p-5089585861893.html?r=1 抗战中的高校内迁。先是南迁,后是西迁。南迁的时候,因为民国政府组织,有火车运输,很快完成迁校长沙的任务,所以许多教授携带数万册书是可能的。骑鹿踏雪:没必要这样细抠,毕竟大批量都不可能一个人搬运。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战火中的图书搬迁[EB/OL].(2023-06-23)[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1316.
[2]图情后学,图漾,弯曲的*,等.战火中的图书搬迁[DB/OL].圕人堂周讯,2023(476):28.
[3]图情后学,图漾,弯曲的*,等.战火中的图书搬迁[DB/OL].(2023-06-23)[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