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编目与读者利用

   圕人堂周讯(总第368期20210528),第10页,海边 整理 王启云 助理   
水中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图分类法分到哪个类较合适?
中原劲草:类书,Z12。
麦子:我不懂遇到这类很普通的书需要原始编目吗?
中原劲草:一般国内馆都是放在线装书库的多,不过嘛有些馆没有线装分类就按中图法分了。实际上这部类书没必要再去细分了,只需按册次排好架就行了。搞科研的人用电子版的多,纸本仅供核查而已。做现代图书分类的喜欢以册计,而古籍和线装书多喜以部计。国内现在做古籍分类的少,做现代书的人多,所以很多事情复杂不是复杂在事而在人。
麦子:当然,只要人脑子清楚有头绪,就没有复杂的事情。事情复杂是因为做事的人理不出头绪,而把事情归咎为复杂。可不可以理解成:古籍是由古籍部‘编目’的,其中有些人是不用中图法,就是把书稍微分类一下,放在书架上展示。如果这样,这些书有可能没有放在检索的目录里。如果有,是不是在目录里有两套:中图法编目的,没有编目但还是放在目录里的。
万寿寺*:国内古籍好像一般都不用中图法,而是沿用四部分类法。
中原劲草:这个看各馆的情况了,现在利用电脑来管理,很多馆是做了回溯的,电脑里也可以检索的到,但索书号是四部或五部分类的。
麦子:懂了,这样比较好理解。
中原劲草:因为历史原因,很多馆不同时期的书用的分类法不同,在电脑上会检索出几个号来的,有杜威法的、四部法的、中图法的,甚至还有自己馆分类法的。可能现在对古籍分类更多的是采用五部分类的多,中华古籍总目就是最典型的。像古今图书集成就分在了类丛部下的类书类,比四部法要合理些。主要是各馆里专家太多了,而且是经验主义的多,缺乏真正的分类意识,不然就不会出现这种古书按现代来分的尴尬情况了。
小麦:我觉得还是古人的分类法适合古籍,中图法不适合。
中原劲草:是的,古书不宜采用中图法分类的。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麦子:我大致理解你们的看法,但按照你们的逻辑,我们是为古人在做编目吗?
中原劲草:不是在为古人做,是要考虑读者怎样使用起来方便。
万寿寺*:这为更多人(古籍相关专业以外的)利用古籍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
中原劲草:线装书与现代图书形制不同,纸张亦有差异,混在一起排容易破损,而且排架五花八门,对于习惯了规整统一的国人来说更是难以接受视觉上的错乱,所以对于现在的新出的线装书也很多按中图法分,但单独摆放。要说障碍,古籍界最大的问题不是分类,而是借阅制度。
万寿寺*:没有现代分类法做导引,普通读者甚至没办法知道哪些古籍可能对他有用。单纯沿用古代的分类法,对古籍的推广利用可谓作茧自缚。国学大师其实做了本该图书馆做的事,以个体、民间的力量,很了不起。
自由的*:普通读者基本也不读古籍。
万寿寺*:古籍里是有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的,比如养生、文学、话本、历史等,但是当他们到相关类目中找这些专题的书的时候,里面会有古籍吗?显然不会,古籍根本不在这个检索体系中。这种分类的简单双轨制也不利于古籍的研究,因为古籍不仅仅是文物,有很多内容跟今天的社会、今天的学术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隔绝在现代分类体系之外,一定程度上也就隔绝在现代学术的脉络之外,也就难以和现代学术形成有益的互哺,这是双输的结果,令人遗憾。
麦子:我是完全同意万寿寺路痴的看法。现在和过去的不同是:在研究方面各种东西是互相联系的。这刚写到一半,你把我说的意思说了。现在为什么要用所谓的discoverysystem,什么ILS,就是要让所有的资源让更多的人发现,尤其是那些原来根本不接触这类东西的人。图情太多的研究,都是纸上谈兵,然后大家对什么大佬的发言追着要,但往往对一些很基本的东西缺乏起码的认知。于是,人累的够呛(能不累吗?太多的内卷),但让图书馆能真正促进学术发展缺做得很少。
万寿寺*:分类法这个事因为参与相关项目的关系曾经做过一点功课,发现这方面的讨论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了,至于始终没有改观的原因,追问到最后发现已经跟事情本身没有关系了,除了感慨一下也就算了。
中原劲草:编目该做的事很多,但骨感的现实是很多人不说也就不用去做了,有些人是说了还得去做。
万寿寺*:我的想法基本已经调整为:把有可能干的事干一下,而且不强求结果。有些事即使当下不能做,但是知道怎么做更好仍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做事的机会不知何时能来,但一旦来了有准备的人才有可能抓住。即使不是自己去完成,但是有更多的人知道该怎么去做,机会来了也会增加实现的可能。所以我觉得,讨论本身还是有意义的。
麦子:的确如此,谢谢鼓励。
中原劲草:说的好。说件亲身经历过的事,就是民国版的《丛书集成初编》,一共3900多个小册子,之前是有中华书局版的目录索引的,文史专业人员使用肯定没问题,但自从把它回溯到电脑里后,学动植物学的也有人来利用了,确实是使用的人数在增多。不过,现在很多读者习惯利用计算机检索,而不善于利用以前的书本式目录索引,每次培训时理工科的又都觉得那些都是学文史的用的着的,跟我们理工科的关系不大,没必要去听。
万寿寺*:这方面我觉图书馆应该尽量迁就用户习惯,特别是,最近掌握了一些资料后,我觉得计算机检索未来会是所有资源检索的起点,所有文献都会有数字化版本。用户的习惯其实是走在了图书馆服务的前面。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古籍编目与读者利用[EB/OL].(2021-05-28)[2024-10-05].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8891.

[2]中原劲草,万寿寺*,麦子,等.古籍编目与读者利用[DB/OL].圕人堂周讯,2021(368):10.

[3]中原劲草,万寿寺*,麦子,等.古籍编目与读者利用[DB/OL].(2021-05-28)[2024-10-05].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