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 SUFER | 程红梅: 我鲜活在无人知晓处https://mp.weixin.qq.com/s/Khs5aW3f9rmFzGwR6Zo0Aw。pww:@图谋上海财大有好馆长有好馆员曾听过朱馆长报告关于上海财大的学术展示.共享空间建设和世界500 强企业展览。xtm0892:太牛了,有机会一定去看看上财馆好好学习。高校馆立足自身特点,开展特色文献开发和文化活动,很有意义。去年我们有幸参观广州暨南大学的华侨文献馆,他们的团队是专家型的,做的很棒,期待各位同仁能分享更多的特色馆藏经验。冬雪夏雨:特藏部(古籍部)不为人知有单位自己的原因:我记得当年毕业刚到图书馆古籍部,招聘时说我的职责就是整理古籍地方文献,但是到了之后的现状是,你碰不得古籍地方文献,不能做研究对外宣传,像个僵尸守着古籍,而外人you 不知道古籍部里有些啥,查资料相当困难。。所以属于内外封闭状态,当时的领导不倡导,不宣传,外人哪里知道古籍部!其次有些人的保守在于把古籍做了私藏品,自己搞研究,不给别人碰。所以特藏部古籍部不为外人所知,因为主动宣传不够,因为一些保守思想作怪,因为一些人私心太重。因为在古籍部呆过,所以对于古籍不为人知的主客观原因有比较多的了解。当时的领导说了一句惊世名言:图书馆的书是给读者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研究古籍是监守自盗。问题在于不研究不推广,有没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就看着很多古籍悲哀的躺在深闺无人识。领导自己不研究不推广,也不允许工作人员研究。而外人如何知道古籍在哪里古籍有什么?对于惰政的工作人员来说,外人去查资料,有时就以没有搪塞过去,而且古籍很多书籍都不在书目当中。中原劲草:前不久在学习强国上还就这种情况发了一些感慨,私见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的观念要与时俱进,跟上数字化时代的读者需求,把死的东西给活起来。不然搞再多的会议,都只是馆员的热情,很多工作完全无法开展。主要是现在大家都在忙科研啊,简单的书目都懒得做,明明是本职工作,结果变成了额外工作。说个真实的案例,今年有校外读者通过《中国古籍总目》查到了我馆的一部抄本,结果人家到了我馆,我们翻检目录盒咋查也查不到。出于好奇问了对方是从哪里看到我们有这书的,结果在纸本目录上看到是某丛书中的一种,再翻检目录就从丛书下找到了。而通过网络书目检索平台居然不显示丛书项,所以针对有业内人士说做简单的目录过时的说法还是持点保留的看法。工作就怕细和认真,能化繁为简让人一目了然才是真正的好的服务。古籍更是。不管是古籍还是现代丛书,能像中国丛书综录那样做好目录索引和互见的还真不多。万寿寺*:@冬雪夏雨叹息。古籍不同于一般的古董,藏而不用,和焚毁的效果也接近了,同样是文化性的消亡。冬雪夏雨:我曾感慨:看着很多没有得到保护而毁灭于岁月的残破古籍—虫鼠可以啃啮(我当时接触的很多古籍书里生满了鲜活的虫子,还有沟壑纵横塞满了硬硬的虫屎),灰尘可以吃它..有些书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岁月可以吃它,很多书籍风化,手碰碰就碎掉了…只有人碰不得…。中原劲草:关键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多是属于那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根本不懂文献的价值,在那里瞎指挥、胡指挥的多。大前天看到一本93 版《南行漫记》,居然被我们的编目砖家给扔出来了。事实是馆里就没有这本书,只有后来02 年的新版。没想到省馆地方文献部的同仁看到书叶,第一时间问我是哪个社的哪年版,那会已经接近晚上12 点了。冬雪夏雨:直到现在很多书籍,古籍,民国书籍都还是黑户口,不在名录上的。很多时候古籍是明珠暗投了。有个捐了很多古籍给图书馆的,其后人想来看看先人捐赠的古籍竟然要费劲千辛万苦,有时还不可得。很多捐书人捐赠图书给图书馆是为了让书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惠及更多读者。亦行人:亲见口碑很好,常年优秀的人也这样糊弄,某丛书明明是全的,笑盈盈地告诉老读者,这个书不全。惰政的更不用说,每天不编目,说自己编了多少多少,比谁都勤奋,平时不言不语就是好同志。书多让人喜欢,相看两不厌,人多……希望每个人为了书,请尊重自己和自己的工作。万寿寺*:如果是不爱读书的人,对书大概也尊重不起来…很多事,真是环环相扣终成死结。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特藏部(古籍部)引人注目[EB/OL].(2021-08-20)[2025-05-21].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9144.
[2]冬雪夏雨,中原劲草,万寿寺*,等.特藏部(古籍部)引人注目[DB/OL].圕人堂周讯,2021(380):11.
[3]冬雪夏雨,中原劲草,万寿寺*,等.特藏部(古籍部)引人注目[DB/OL].(2021-08-20)[2025-05-21].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