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籍资源的数字化

   圕人堂周讯(总第411期20220325),第14页,史蓓 整理 王启云 助理   
碧海潮生:原创搜索下载一条一条.98岁古籍大佬在互联网火了:每天工作九小时,喝酒、吃肉两不误https://mp.weixin.qq.com/s/ISIr6cr6qx_NnjW-hoiWNg。
中原劲草:老先生是因为在这里工作过,如果是现在外面的青年学者,或者外单位的同行,会有多少人允许你直接接触这些线装书或者给你阅览呢?
碧海潮生:外来人员调阅线装古籍确实繁琐,除了珍贵古籍不对外提供阅览外,查阅还需要单位证明。
道无言:@碧海潮生喊了这么多年数据化,没扫描电子版吗?
碧海潮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数字化古籍在使用上或许不如实体,尤其是对一些老学者而言。
道无言:我想说的是外来人员的查阅,古籍实体确实应尽量少用,数字化古籍的成果还是考虑使用方便。
图谋:数字化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只是解决特定时期的部分需求。已经进行数字化的部分内容,相关技术及标准规范日新月异,使用方面亦是受到诸多制约的。若干基础工作还需要有人去做。
boner:现在文旅部在这块大力推进,但是感觉实际进度不大,特别去年开始提细颗粒度,我到现在还没弄清楚。
图谋:古籍资源的藏与用,确实有其特殊性,矛盾比较突出。
麦子:@图谋我觉得有个很实际的问题:如果是用电子书,基本只能看内容,而且不少书即使没有电子版,现代的排印版也很多。如果是要看古籍的,很多时候是问题找某个具体的版本,而这需要很仔细的翻阅原来的线装本,其他的现代版本,尤其是现代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最简单的问题:你用电子版如何区别这书是白纸、竹纸、绵纸?里面的牌记是不是给人动过手脚?我以前有个教授就是做这个的,去了国内很多的图书馆,后来我到这些地方去,一报学校,人家就来一句:你认识不认识某人?她以前每次到我办公室,说起这些经历,就满腹的怨气,所以我是很理解这些的。这个老师我是实在很头疼,而且基本没有好话,要求又特别多,但学问实在是了不得,因为在版本上实在花了太多的功夫。
清凉桐影:电子书累眼,眼睛实在是受不了。估计是年龄大的原因。
图情中*:现中国国内电子书主要是格式都加密,自己带的阅读器一般来说功能又差,所以阅读体验很差。
图情中*:特别是需要阅读做笔记的,一般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往往还是书商为了利,封闭。
图漾:@麦子古籍元数据会记录吧。
清凉桐影:包括手机,使用超过20分钟,眼睛会疼。所以此类产品,我个人平时都是非必要,不使用。
图情中*:墨水屏的阅读电子书还行。
boner:@图漾元数据有的。
麦子:@图漾@图漾你也太天真了,做这类东西的除非是自己手摸过,怎么能靠其他人的叙述?开玩笑。
图谋:昨天下午听了一个国外较有影响力的电子书平台专场报告,检索与利用方面,是比较费劲的。为了保护版权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专用的阅读、个性化的使用方法等等。
图情中*:阅读一本书就装一个app,这种模式对用户来说太难受了。再说,国内的app一般只能阅读,做一些简单的笔记功能都弱,后期也没法有效使用,反而降低了大家的效率。
图谋:元数据、信息表示、信息标引等的质量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制作者或服务提供商,各自采用的标准规范(或执行情况)存在差异。商家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与用户的利用是一个矛盾体。测试了京*读书畅*之星,都基本只能看,做的笔记后期也无法有效使用,这种现象暂时来说对用户无解,也严重影响电子书直正的利用。
图谋:各自希望最省力、利益或效率最大化,有些矛盾难以调和。
图情中*:就是呀,解决的路还长,也不是一朝能完成的。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谈古籍资源的数字化[EB/OL].(2022-03-25)[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0154.

[2]图谋,图情中*,碧海潮生,等.谈古籍资源的数字化[DB/OL].圕人堂周讯,2022(411):14.

[3]图谋,图情中*,碧海潮生,等.谈古籍资源的数字化[DB/OL].(2022-03-25)[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