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

   圕人堂周讯(总第498期20231124),第13页,李爱玲 整理 王启云 助理   
图谋: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如何看电子书和版权的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09633.html
图谋按:2023年11月12-13日,圕人堂部分成员就’电子书和版权的关系’展开了交流探讨,特此予以梳理,供参考。数字化转型中图书馆受控数字借阅模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09874.html 图谋摘编自:刘嘉淇,王乐,商建刚.数字化转型中图书馆受控数字借阅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05):63-76.
近期,图谋试图在圕人堂群中推动‘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话题的交流与探讨。前期工作,科学网圕人堂专题已编发两篇博文,可作为话题的引子。欢迎方方面面群成员关注与参与!群成员包含有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图书情报师生、数字资源商、馆配商(纸本、电子书、纸电同步)、出版社工作人员等。
倘若各方积极参与交流与探讨,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大致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寻对策、建议)。参与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圕人堂的交流与分享,在群规范框架内进行就好。不需要另行征得管理员许可。
西安小*:我先抛砖引玉,公共图书馆必须遵守知识产权法。
叮咚:从日常工作的角度,我是希望不管是出版社还是集成商,在销售电子图书的时候把每种图书的版权情况标注出来,类似于专利的法律状态。
国内目前电子书市场还没有类似期刊的知网、万方、维普这种集成度非常高的平台,图书馆被迫从不同的平台采购电子图书,然后再想办法揭示出来,这种情况给文献资源管理和技术实现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不同的授权模式又会导致服务商的图书目录经常变动,今天还能使用的电子书过几天可能就下架找不到了,读者不方便;这种变动如果想同步到图书馆的OPAC或者发现系统的话,技术上更麻烦。简单来说就两句话:不方便使用、不方便管理。
如果能有比较明晰的授权,图书馆在采购和管理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授权模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再一个,在作者或者出版社短期授权的情况下,集成商公开销售图书的永久使用权,但只能安装镜像。这一点我也存疑,因为授权到期后集成商的平台上不敢再销售,他却鼓励学校存储在校园网内长期使用,总感觉集成商转嫁了风险。
图谋:纸电同步的细节问题。
叮咚:我们是希望在纸质经费削减的情况下,高使用率的图书尽量做到纸电同步,低使用率的图书争取纸电互补。这样能在稳定文献资源保障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满足率。所以有些电子图书还是希望能购买永久使用权的,但是不想再批量购买,而是用读者决策采购或者循证采购的模式慢慢积累,不过这种采购方式的平均单价要比批量购买贵一些。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图谋:实践中,本地镜像实际上属于‘鸡肋’,近期有更深的体会。某电子书馆配商平台的电子书,镜像到了本地,使用方面受到许多约束,比如只能在线阅览(不能下载)。用习惯了总站服务,再用镜像,真是难以接受。叮咚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美国图书馆界已较好推行的数字受控借阅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或参考方案。
叮咚:是的,看麦子老师的介绍,以及DRAA联采数据库里也有类似的产品,美国这块确实更成熟一些。
麦子:@叮咚 这个借口我觉得不能再继续用下去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法律和契约层面的。我们学校在电子书方面算是最早走的确,但也就是在2009年以后,当时出版界、书商和图书馆也是在摸索阶段,图书馆销售的模式也是在探索中。但从一开始,没有一个图书馆会想到去赚出版商的便宜,而书商也不会弄了很多书去扫描,因为大家知道相互的利益和权益的保护。
另外,我自己和书商打了一辈子交道,知道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每年和书商开会,他们往往会分析我们的数据,然后告诉我们,我们目前模式的问题,而且用什么办法可以省钱。这种互相的信任很重要,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大家谋生的领域,最好的办法是能双赢,而不是只想自己赚大了,逼死对方,这不能把市场做烂了,最后大家完蛋。
biochem:‘法律和契约’,人为干预太多。
叮咚:@麦子 我理解您说的意思,但是不管是法律还是契约,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博弈才能逐渐达成共识固化下来的。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才会慢慢趋于完善。
国内在知识产权这一块起步晚、管的松,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我个人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等发展的一定程度,再加上大家的慢慢推动,应该会逐渐好转。期刊这一块相对就好很多。
图谋:如何看电子书和版权的关系? https://mp.weixin.qq.com/s/KPeYECZJ-B41Z8_llza3-A。
麦子:@叮咚 我回头重读了这段,而且和@图谋 私下也交谈了一下,我觉得你在上面提出这些实际使用上的问题是很有质量的,我想指出几点,供进一步讨论。另外,我需要再次强调,我的观点只限于解决在新书销售时 '集成商' 的版本控制,而不是其他。
比如,图书馆或任何没有持有版权的机构的扫描纸本书的行为。在叮咚的发言中提到了镜像网站,我隐约觉得这个东西是对电子书版权是有威胁的,但好像也没有人谈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牵涉到一个更大的问题:电子资源的合法和安全储存,同时这点对传统的永久拥有一样东西的定义。在美国,自己直接拥有电子资源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我举一个10几年前的例子。
大约25年前,香港中大做了四库全书的CD版,但因为需要用CD塔,好像有70多片,用起来太麻烦,于是在得到授权以后,加大自己制成了一个只有加大购买了这个东西的校区可以使用的网络版,同时把这个版本储存在圣地亚哥加大超级计算机中心(这是一个单独的机构用来处理加大的巨量数据),但每年需要支付他们2500美元。过了大概7、8年,这个中心停止了我们的服务,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当时,中大这个版本已经有了网络版,于是我们重新购买了同样产品,而且由这个产品的集成商负责储藏,而我们原来的这个版本就在和圣地亚哥加大超级计算机中心的约到期后删掉了。目前,我所知道的我们购买的任何电子资源在我们图书馆都是没有自己版本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在集成商那里,而且我们需要每年支付另外的储藏费,如果不支付,我们会失去索取权利!
另外,技术手段在保存版本的合法性上起了关键的作用,也就是DRM技术,但这类东西美国因为完全是标准化了,所以成了一个后台的东西而没人注意了。但我深挖了一下,让叮咚有个更深的了解。https://support.proquest.com/s/article/Ebook-Central-Full-Download-how-to-download-a-book-for-offline-reading?language=en_US。
最后,我觉得一个新事物能够大力发展的关键是要对所有人都有利。在美国,我觉得电子书是给出版业到供应商提供了一个金矿,让以前只能卖一次的产品可以一次一次卖下去。因为同样的内容可以有太多的索取选择:纸本,精装,一次同时使用,三次同时使用,按次计费使用,无限使用,DRMfree。到了实在没有价值了,捆绑一大包旧书的电子版再卖给你一次。我以前曾谈判过把原价100万的产品以8000元买下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公平交易的过程,但版权的严格控制其实到了最后,对大家都是有利的。
我一直说: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新手段,图书馆早关门了,因为我们2008年以后,资源费用预算没有增加过,但总资源量大增。所有的图书馆总预算的增幅都用在了人工上,而人员大概减了40%。事实往往是很残酷的,不过,如果不了解事实,这事实也不会自己消失的。最后,人们观念的改变在这事上的作用巨大,因为新事物是需要新思维来配合的。如果图书馆不认同这些,只是在原来的做法上修修改改,这样就会造成以后有没法更正的问题。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EB/OL].(2023-11-24)[2024-07-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1844.

[2]图谋,叮咚,麦子,等.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DB/OL].圕人堂周讯,2023(498):13.

[3]图谋,叮咚,麦子,等.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DB/OL].(2023-11-24)[2024-07-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