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请教各位老师,想找到一段话所在书籍的来源,涉及到的书籍是古籍或者历史类书籍,有什么专门的数据库或者工具吗?临时接到任务,有点迷茫。这段引用的话具体为‘句吴东迁宁镇地区的时间约当西周成、康之间,春秋、中晚期句吴政治中心又迁至了太湖地区’。镜子:你引用的这段话涉及古代吴国(句吴)的历史变迁,要找到它的确切出处,可以尝试利用专业的**古籍数据库**和**学术检索工具**。虽然临时接到任务可能有些迷茫,但按照下面的思路,你应该能顺利找到线索。
###借助专业古籍数据库要查找专业古籍,你可以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数据库:
1.**中华经典古籍库**这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专业古籍数据库,收录了大量权威整理本古籍。它支持**全文检索**,并且能**自动生成引用格式**,对你定位和核实引文非常方便。你可以尝试在数据库中搜索‘句吴’、‘宁镇’、‘太湖’等关键词。部分高校或研究机构购买了该数据库,你可以确认一下是否有访问权限。
2.**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这是一个免费的在线古籍图书馆,收录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提供强大的全文搜索功能。虽然不如商业数据库全面,但对于查阅常见古籍是不错的选择。
3.**天禄云枢古籍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6万种原版古籍,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如果你有访问权限,也可以在这里尝试搜索。
###其他查找途径与技巧如果以上数据库没有结果,或者你想进行更全面的排查,可以试试:***扩大检索范围**:在**读秀**、**超星**、**JSTOR**或**中国知网**这类综合学术资源平台进行检索。它们不仅包含古籍,也收录了大量的现代学术著作和论文,你所找的这段话很可能出自某本专著或论文。
***优化关键词**:可以尝试将句子拆分成更短的关键词组合进行搜索,例如**‘句吴东迁’**、**‘西周成康吴国’**、**‘春秋吴国政治中心太湖’**等。同时,注意**古今地名的变化**,比如‘句吴’也常写作‘勾吴’。
###这段话的背景信息虽然我没能在搜索结果中直接找到你引用的这句话,但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你所查的句子描述的确实是学术界关于吴国(句吴)政治中心变迁的一个观点:
***早期中心**:吴国早期政治中心可能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迁都太湖流域**:到了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即阖闾)将都城迁至姑苏(今苏州附近),政治中心随之转移至太湖流域。
希望这些数据库和方法能帮助你尽快找到确切的出处。如果你需要我帮你尝试在这些资源的介绍页面里查找更多线索,或者有其他问题,随时可以告诉我。
经过检索,关于你提供的这段引文,目前**没有找到完全一致的原始出处**。不过,我找到了内容高度相关、可能引出这段论述的文献线索,并为你梳理了进一步查找的途径。
###可能的文献线索你引文的核心观点——**句吴(吴国)的政治中心经历了从宁镇地区向太湖地区的迁徙**——在以下文献中有所体现,这或许能帮助你定位到更确切的来源: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在CCTV《国家地理》频道的一篇题为"吴越文化的发展"文章中,其第一部分"吴越文化的分布"明确指出:"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并且"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同一篇文章在华夏经纬网转载时,标注来源为中央电视台,并提及'【来源:中央电视台】'及《中华长江文化大系》。这很可能是你所需观点的重要来源或相似论述。
***《吴郡图经续记》**: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网站上,《吴郡图经续记·卷上》记载:"吴自泰伯以来,所都谓之吴城,在梅里平墟,乃今无锡县境。及闔廬立,乃徙都,即今之州城是也。"这表明了吴国都城从梅里(一般认为在今无锡一带,关于其具体地望及与宁镇地区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到苏州(即"今之州城")的迁徙,时间在吴王阖闾时期。
***学术论文**:《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一文也探讨了吴国都城的数次迁徙,可作为理解相关学术观点的参考。
###下一步查找建议要找到你引文的确切出处,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利用专业学术数据库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期刊**:这些是查找国内学术论文和期刊的重要工具。你可以尝试用"**句吴东迁宁镇**"、"**吴国政治中心迁徙**"、"**西周吴国都邑**"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这两个数据库专注于中文图书,可以帮助你检索相关学术专著中的内容。
2.**优化检索策略**:*将引文拆分成更短的关键词组合进行搜索,例如尝试"**西周成康吴国**"、"**春秋中期吴国太湖**"等。*注意"**句吴**"也常写作"**勾吴**",检索时可以考虑一并搜索。
3.**查阅可能涉及的相关书籍**:*根据搜索结果显示,《**中华长江文化大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建议你优先尝试查找这套丛书。*其他可能相关的书籍包括《吴越春秋》、《史记·吴太伯世家》等古籍,以及现当代学者关于吴国历史、先吴文化的专著,比如可能涉及吴国历史的**江苏地方史或区域文化史著作**。
希望这些线索和建议能帮助你尽快找到确切的出处。如果你有需要查找这些数据库或书籍的具体章节,或者有更多的上下文信息,随时可以告诉我。中原劲草:@彼岸          这段话一看就不是古籍里的,像是现代编的地方志里的,应该是某个镇志,比如宁镇镇志之类的。广州联图-区域*:@彼岸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引《世本》载:‘诸樊徙吴’,唐张守节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史记・吴太伯世家大概率就是这个书里面出的了。彼岸:收到,感谢几位老师大群及小窗辅导,感受到了圕人堂各位老师的热情专业。@镜子          请问老师这个用的是哪个AI工具,我试图用Deepseek查的时候,给了一篇文献来源,结果下载后发现根本没有相关说法,就是在胡编乱造。中原劲草:@彼岸         查现代文献,最好用的感觉还是读秀,没幻觉,但有些文献因为也是转抄的,还是需要选择。古籍的话,可以利用下中华古籍智慧平台、籍合网等有自己库的网站,幻觉率相对低一点。Habsburg:@彼岸         你给出的句子是:‘句吴东迁宁镇地区的时间约当西周成、康之间,春秋、中晚期句吴政治中心又迁至了太湖地区。’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研究资料,帮你判断它大体可信/出处在哪个研究方向,然后你可以沿着该方向去查原书。相关研究内容‘现有的考古成果表明,吴国早期城址出现于宁镇地区……都城也逐渐从宁镇地区向太湖地区迁徙。’与您那句的对照所以,这句话可能来自现代学术研究综述(考古+史料分析)而非古籍原文。也就是说:推荐查找路径。图漾:@彼岸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除了提供答案,也说一下思路。找个支持全文检索功能的数据库就可以了,对于中文的好像只有读秀支持,但是搜不到。国外的hathitrust也支持全文检索,可以检索到这句话。另外,很重要的:谷歌图书支持全文检索,一搜即可。可以查到,这句话出自《中国考古集成:商周至秦汉》一书246页。图谋:我也试了试,试图找到该书原文。试了几种方法没成。年头不是很久,理论上应该可以找到。图漾:@彼岸          一堂检索实践课——兼答彼岸老师的检索问题。图谋:赶紧学习一下。那道题我也在关注。发现了一些问题。图漾老师真棒!彼岸:上了一堂宝贵的课,感谢图漾老师授之以渔,感谢群主跟进。有了各位大侠支招,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有解决思路了。图谋:这是圕人堂的一个经典检索案例!。要完成这样一个检索任务,背后需要‘大脑总动员’,‘使尽浑身解数’。普普:感谢@图漾老师,太精彩了,像看了一部推理破案。图谋:信息的标引、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检索工具的熟悉程度(使用权限)等,均是影响因素。图谋:我补充点我跟踪的信息。https://www.hathitrust.org/。孙海,蔺新建主编.中国考古集成华东卷江西省、上海市、浙江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07.永远的图书馆新人:@图漾@图谋          点赞你们。虽用不上了,但还是忍不住进去看了看文件,超能量的群,正能量一群人。闽农林大圕-李*:@图漾太感谢了,赶紧学习一下。小小馆员:学习了!干货满满。小猫咪咪:@图漾@图谋         图漾图谋老师,能多有点这些实例供大家学习吗?受教了。图谋:当前这个例子实际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学习的。我算是图漾老师的‘助教’。小猫咪咪:在群里上实践课,这个宝藏群,大家一定好好珍惜!。图谋:追根溯源。图漾老师给的结论是:‘结论:这句话最早出自袁进发表在《南方文物》1993年第2期的论文《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该文后被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考古集成华东卷(江西省上海市浙江省)13》收录。’。这里有篇更早的文献:刘美崧.干越续论——兼论西周至春秋时期江西地区越文化与吴、楚的关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S1):90-100.DOI:10.19898/j.cnki.42-1704/c.1986.s1.012.     我在进一步溯源,看看袁进《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这篇文献的引证文献是否为刘美崧《干越续论——兼论西周至春秋时期江西地区越文化与吴、楚的关系》。原文中未发现。
目前为止,直引最早的是图漾老师发现的:袁进.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J].南方文物,1993,(02):64-72.是否还有更早的(比如古籍中的)?目前不清楚。昨晚提出问题之后,早上我粗略检索过CADAL,读秀学术搜索,还有其它几种网站。图漾:@小猫咪咪        其实这类检索实践在本群经常遇到,我和其他老师也都有过回复,只是当时都是即兴的回复,没有像这次一样写出来。以后可以考虑写一下。图情小学生:@图漾      学习!中原劲草:@图漾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所折射出的却是图书馆专业精神的体现。@图漾       受益良多,也思考良多。图谋:收集‘蛛丝马迹’,还需要交互验证。尽信某种渠道不见得‘靠谱‘。我昨晚的第一反应是找到原文。较为奇怪的是:孙海,蔺新建主编.中国考古集成华东卷江西省、上海市、浙江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07.这本书未能获得全文电子书。图漾:再补充一句,现在通过知网全文检索模糊检索,可以直接定位到这篇文献,但昨天不行,所以才有我文中‘知网全文检索功能略显薄弱’的评价。知网的检索结果有时有点玄学。图谋:我也实际测试了一下。高级检索页面,选择‘精确‘没有结果,但选择‘模糊’时有结果。这个状态实际应是‘精确’的输出结果。不同的检索途径(检索范围),输出结果是不同的。刚才这样的简单操作,还有一个令我惊掉下巴的发现。我原本是打算看看这篇学位论文中具体是怎么呈现的。这篇硕士论文全文1336页,使用的是正体字。我未发现全文中有整句或大致相似的句子,不清楚是采用了什么样的算法,在模糊检索时输出了。个人对这篇考古学硕士论文敬服不已。个人从未见识过这个体量的学位论文(包括博士学位论文)。不妨一起增广见闻。钱*源:估计考古方面的表达,不用那个字体会表达不清吧。图谋:这篇硕士论文1336页,其中正文1058页。钱*源:作者姓名都转换了字体。图谋:字体是表象。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可想而知。文献资料很多。七彩の贝壳:挖出一位大家,这是有热爱。图谋:我前边提及正体字是不太清楚采用什么样的算法,做到检全检准。粗略检索了一下,那篇学位论文作者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考古领域的青年才俊,前途无量。图谋:@全体成员        图漾《一堂检索实践课——兼答彼岸老师的检索问题》这是圕人堂成员图漾老师总结梳理的文献检索案例,亦是生动的参考咨询服务案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欢迎进一步关注与利用!
总结:1、遇到查出处的问题,需要检索具有全文检索功能的数据库,而谷歌图书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工具,可以解决90%以上的问题。2、查图书原文,除了常用的商业数据库之外,还可以考虑一些免费的资源,比如HathiTrust,CADAL,古腾堡计划等。此外,合法的文献传递差不多能解决95%以上的问题。3、影子图书馆不宜公开向读者推荐,但是需要会用,前面的手段都无效时可以顶上。4、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如本文中的例子,通过简单的检索,利用CNKI就可以获得原文。
全文见群文件:一堂检索实践课——兼答彼岸老师的检索问题.pdf。风再起时:@图谋         长文本检索,常见的检索工具表现都较为乏力,实现起来召回率和响应速度难以权衡。一般的通用型检索工具多会对检索文本做切分处理,专业工具为求查准率可能会做更严格的精确匹配。但实操起来其实还是会有一些问题,譬如常规的全半角兼容、简繁体兼容,以及特殊符号如何处理(是否视作检索词?),空格(如有)视作分词标记、检索词还是忽略等等。
对于CNKI来说,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如文献较早,可能数字化程度和质量不高(关联文本多为扫描件OCR结果,存在很大差错率,全文检索可能检不出)。对于‘句吴’这一例,其实检索时可先行判断:文本风格来看应属当代学术文献,一是基本无需考虑古籍、二是无需考虑不含学术文本的数据库,这样首选肯定是读秀(或其他包含学术专著且支持全文检索的数据库)和知网。针对知网‘全文检索’不好用(尤其检索对象又是长文本的情况)的问题,个人建议其实可以用知网提供的 '句子检索' 工具:取句中关键词按句/段共现检索,虽然也未能直接得到最原始结果,但可直接浏览相关句子,稍微滚雪球即可定位到《南方文物》。小猫咪咪:@图漾           前俩月刚进群,平时群里信息比较多,没有捕捉到,今天受教了,感谢专业的、富有探索精神和分享精神的各位老师们!。钱*源:吉林大学那篇硕士论文,能感受到是真的热爱。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一堂检索实践课——兼答彼岸老师的检索问题[EB/OL].(2025-10-24)[2025-10-31].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4488.				 
				 [2]图谋,图漾,彼岸,等.一堂检索实践课——兼答彼岸老师的检索问题[DB/OL].圕人堂周讯,2025(598):39.				
				 [3]图谋,图漾,彼岸,等.一堂检索实践课——兼答彼岸老师的检索问题[DB/OL].(2025-10-24)[2025-10-31].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4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