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国内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合作。联盟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麦子:美国的联盟协作极其有效。比如,120个馆的美西过刊保障联盟,有时会从其他馆有这样的电子邮件要求:我这里有某期刊,缺几期,但比你的完整的多,你可不可以把你那几期给我。我说:可以,把转赠合同给我,我花钱寄给你。他寄一个网上第三方的电子文件,我用电子签字后,就让其他人打包寄给他了。这在国内估计根本没有可能。信手拈来:虽然OCLC早已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范例,但在国内,连建立一个非营利组织都有障碍,何谈发展?麦子:另外,在openaccess(OA)上,我校系统可能是全国做得很前沿的,已经有10年的历史,有专门的保存库,而且要求所有的教授必须要把自己的出版物保留一份在里面,但馆里一直不是很积极,因为这里面牵涉到的问题太多,而且教授不积极(没有他们参与的事是行不通的)。信手拈来:这里国内的图书馆界,似乎连谈一谈商业模式都被觉得有损公益服务的主旨,在体制内谈想可持续发展难免就成了纸上谈兵。麦子:我的另外一个看法是,图书馆发展的推动力和未来,应该来自图书馆外,如果靠一些图书馆界内部的人来指点江山,他们的视界有限,很难跳出目前的既定框架。信手拈来:没错,OA的研究和实际是另一个例子,国内现在开始重视政策问题,但这个需要高层重视和机构间合作才能有效推进。国内因为行政层次和领导重视与否等关系,在科学院系统这样行政设置比较偏平,又有大学者在推动的机构群里开展得还有些起色,在高校就困难得多。图书馆的发展在进入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阶段后,这样的外力推动越来越明显。在目前的状况下,至少国内的图书馆已经在逐渐丧失自身发展的主导权。麦子:我认为OA只是一种平行的方式,不是来取代现行出版的。这里面有教授本身的利益,也有大出版商的利益,另外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脑子好使的都去了商业界,图书馆人根本不是对手,没本事动人家盘里的肉。这很现实。信手拈来:OA本身就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补充。平行而不是取代。有众多利益在里面,不可能取代。麦子:还有法律上的问题,比如,商业出版社既有的审稿体系对学术本身的贡献。很多初稿和最终稿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信手拈来:OA的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机制和政策保障,这也是目前OA是研究热点的一个原因之一。Nalsi:我个人认为对于美国过程和经验的介绍要比对于结果和服务本身的介绍要更有意义。图谋:我也深表赞同。并且可以在许多方面(或许多领域)拓展为‘对于过程和经验的介绍要比对于结果和服务本身的介绍要更有意义’。麦子:最应该说的是服务的影响impact,不是虚的东西。但有时不易,因为同时也有一个实际的问题,除了个别人以外,很多在美的华人馆员的工作比较特殊,做图书馆核心类工作的不多,所以,遇到国内的讲座邀请,无法说自己每天做的事,这样就会有隔靴抓痒的问题。另外,国内有时需要高大上的内容,但美国有时没人做,这样,只能去看外国文献,现买现卖。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初景利老师“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微信讲座的讨论(二)[EB/OL].(2015-12-18)[2025-04-03].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836.
[2]信手拈来,麦子,Nalsi,等.初景利老师“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微信讲座的讨论(二)[DB/OL].圕人堂周讯,2015(84):8.
[3]信手拈来,麦子,Nalsi,等.初景利老师“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微信讲座的讨论(二)[DB/OL].(2015-12-18)[2025-04-03].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