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三:葛剑雄:名人去世后如何处理自己的藏书http://w.maka.im/pcviewer/XGQ4CDFX?DSCKID=d3a18f89-4a8d-4cd0-8b83-83700036785a&DSTIMESTAMP=1468574559431 。麦子:这篇葛剑雄的文不错。我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太多,我感觉是国内的图书馆太重视名人或教授藏书。其实绝大多数的此类藏书是所谓的工作收藏,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但很多人希望通过这个办法让自己留名,其实目的很自私。但国内很多图书馆的甄别能力有限,另外还有上面的压力,于是把这些东西接过来,处理也不是,上架也不是。我现在除了个人手稿,极少收私人收藏。即使收了,要事先说好,你的书我要能全权处理,包括废纸回收。湘农图:麦子老师,您觉得‘家庭图书馆’这个说法合适或者可取吗?麦子:@湘农图,也可以吧,但可能会被以为是可以对其它人开放。印度阿三:@麦子,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此书被某馆收藏。深圳罗湖和浙江温岭搞了这个。麦子:这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尤其可能是‘友情收藏’。图谋的书我都收在馆里,但估计除了我其他人也不会看,但我想,总算在北美做个记录,而且,因为其他图书馆没有,我们这本会永久保存。湘农图:个人愚见,可能和个人藏书有交集。但是感觉这个说法更高尚一些。如果家庭接近或相似的群体,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阅成规模的自然也有会有类似‘图书馆’个别功能。麦子:@湘农图,私人藏书比较贴切。麦子:家庭图书馆听上去是世代传。比如嘉业堂什么的。现在遇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藏书,人死了,收藏也就完了。我以前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是收尸的,一点不夸张。湘农图:我的理解可能有失偏颇。gaozy:@湘农图,不,你的理解很深刻,视野很独特,这很好。湘农图:我看外面挂的横条幅写着要建立家庭档案,规范啥啥的。麦子:我的最大体会是,任何人一定要在生前把藏书处理了,否则到时很可能就是废纸回收的结局,当然,国内可能好一些,毕竟有太多的图书馆要找书放。湘农图:家庭既然有档案可以建立,那家庭呢,书呢,给个什么定义呢?原谅我思维比较跳跃。家庭图书馆的概念,好像没看到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孤陋寡闻,还是凭空腻造。gaozy:@麦子,是不是因为美国没有我们国内‘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麦子:@gaozy 大多人没有。湘农图:我公公他们家的族谱就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1600 多年了,这个不晓得算作啥。素问:族谱和藏书不是一个概念。湘农图:只是问问,没说是藏书或啥。族谱可以算作是地方文献吧。素问:我办公室现在就有两堆去世教授家属捐赠的书刊,领导还要搞个某某某特藏、文库之类的。其中一个教授的书清理完了,除了一套民国版的书外,其他都是他自己买的普通书;另外一个教授的书刚刚运过来,我略微看了一下,很多旧刊物,不知道纸包里面有些特别的没有。湘农图:我理解的家庭图书馆,还是觉得和私人藏书不一样,可能流通这一块做不了文章,但是采/分/典这块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是它应该是以家庭为中心,但是至于怎么建立,如何建立,有啥,我还真没深究,不过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观点。就像家庭档案一样。原谅我的天马行空,凭空想象和腻造。麦子:@湘农图,我觉得个人收藏,私人收藏比较好,私人图书馆也可以。如果你把自己的收藏开放给邻里,那叫家庭图书馆就比较合适。湘农图:谢谢麦子老师的中肯意见。__麦子:@湘农图,很多东西都有特定的文化语言含义,我们不得不在这些限制下操作,自创有一定难度。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名人遗留藏书的处理[EB/OL].(2016-07-29)[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6891.
[2]湘农图,麦子,印度阿三,等.名人遗留藏书的处理[DB/OL].圕人堂周讯,2016():8.
[3]湘农图,麦子,印度阿三,等.名人遗留藏书的处理[DB/OL].(2016-07-29)[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