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雾*:公共馆城市书房、高校各校区、长三角地区图书通借通还,即同一所有权的、不同所有权的,馆际之间的通借通还技术上似乎容易,但实际操作上有点麻烦,日常如何保证流通的图书归还到原馆藏地(物流上如何操作)?就拿同一所有权的城市书房来说,一开始运行,上架就是比较满的,好看些嘛!更新上架,势必下架,这些还算新的还有流通价值的下架的图书如何处置?各书房是不是要识别章,有了识别章,下架处置成问题,难不成像古代书画迭盖收藏章一样,修改馆藏然后再上架新设的分馆或书房?那么事先迭盖章的顺序得规定好了。不盖识别章(索书号、条码号区别等同),盘点、物流归还(定期多长时间、人员安排)成问题。所以请教各位老师,关于通借通还,你们有没有碰到一些实际问题?不仅仅是指上面所说的。通借通还,文章很多,但涉及细节上的一些问题很少。小麦:通借通还,技术早已解决,存在的都是管理问题。boner:定期物流啊。没有物流,一切通借通还都是空的。小麦:每个地方、每个馆的流通都有差异,大方向不出差错,实际运行中再加个调整方案。图谋:从实际出发,各行其是,大抵如此。小麦:@麦子实践运行一段时间,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动态调整,慢慢趋于稳定,要有一定的试错成本。绿雾*:没有物流,一切通借通还都是空的。实践运行一段时间,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动态调整,慢慢趋于稳定,要有一定的试错成本。理是这个理,就是很难做起来。试错成本,原来的执行成本也难保证,领导开始就没有考虑成本两字。天天:我觉得还是要顺势而为吧。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放和封闭也是这个道理。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安全责任大于天。宁肯多些线上活动或者减少书籍流通,也要首先保证安全。这个安全,即是对馆员的安全,也是对读者的安全。这种安全,既是对身体健康的安全,也是对职业身份、职务的安全。既是对疫情结束遥遥无期下对馆员和读者心理障碍主动干预的安全要求,也是坚定信心、人定胜天、做持久战打算的心理预期灌输的安全要求。天天:如果它试图通过物品流通冲破我们的防御机制、冲击我们的心理底线,那么现在形势下,我感觉我们更应该首先考虑安全第一下,封闭、减少流通与交互大势下我们该如何作为。麦子:看看这段对话觉得蛮有意思的,可以知道一般人对这事的观点。道无言:@绿雾60-12-77通借通还适用于读者流动性特别大,服务半径也大的馆,还有财产权属、管理权限等因素,。天天:现在上下都绷的很紧,刚开完安全生产会。麦子:@天天理解理解,和我们2年前一样。绿雾*:日常工作和非常态是两回事。那个问题还是存在的。@道无言是的,涉及的地方很多。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馆际图书通借通还[EB/OL].(2022-03-25)[2025-05-20].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0156.
[2]绿雾*,小麦,天天,等.馆际图书通借通还[DB/OL].圕人堂周讯,2022(411):17.
[3]绿雾*,小麦,天天,等.馆际图书通借通还[DB/OL].(2022-03-25)[2025-05-20].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