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的好东西太多,http://www.ewen.co/cache/books/245/bkview-244769-740442.htm,有27个馆,其中特藏馆是著名Bancroft图书馆是专收加州史的,书不多,50万,但手稿日记有6000万册,800万件照片类的收藏。中文收藏也是了得。图谋:6000万册,这是个大数字,不知道是否有专人整理?特藏需要有专人整理与研究,才能进一步彰显价值。麦子:@图谋这是一个独立的馆,这类东西当然是有人整理的,但因为都不是书而是信件、日记之类,往往是findingaids,有一套自己的整理和组织系统,这图书馆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楼是1950年的。图谋:手稿日记类的整理,需要特别机缘。手稿日记通常比较难识读且数量比较大,整理与研究的价值不大好评估。有些名家名人,受重视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不那么有名或凡人,受重视的可能性小多了,也许其本身是很有料的。麦子:@图谋当然,这是图书馆,不是纸片堆,没有整理组织的东西就是一堆垃圾。图谋:国内的特藏建设,近年也有些馆开始重视,有的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投入不足,比如人力资源方面,实在是力不从心。整理与研究,工作量通常是不小的,也许就数页纸或一小堆东西,但要识读并弄清其‘背后的故事’需要做大量工作。当前群里有好些老师做特藏及其相关工作,比如我徂东山老师是其中一位。麦子:@图谋美国好像不太看这个名人角度,因为不是博物馆,里面的东西有研究价值,但不是文物。我太太去年参与我们馆的一个项目,把我们馆收的一些100多年前当地居民日记的电子版打成文字(很多是天书,字迹潦草)我看了一些,了解了当时的一般人的大量生活细节,现在这类东西对从当地历史研究,还有本科生的教学意义重大。我时常看到我的listserv里(这东西我估计国内都用微信,但美国估计没有被淘汰的迹象,用得太多)有一些本科生写期末paper中问的问题连专家都没法回答的。对资源,我自己的观点是,可能比较偏颇,但我是比较看轻经典名人之类的东西,因为大家都有,稀罕的是人家只能跑到你这里来看的东西。图谋:实践中有更多现实问题需要面对。锦上添花的事情,容易见成绩。吹尽狂沙始到金,这类辛苦活通常避而远之。许多高校有数量不一的老教职工,有的有毕生收藏,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去处,有的是担心明珠暗投。获得特藏之后,需要展示,或者说‘演宝’。分寸拿捏的好,事半功倍。许多事情是事在人为的,近些年,确实有一部分馆,做的很出彩的。有的还确实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做成的。‘我徂东山’那的天雨流芳特藏馆,我很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观。江苏大学图书馆的赛珍珠特藏馆,也是在不算长的时间做成的。hanna:非标准化的资料收集整理组织揭示如果不是自上而下、久久为功,是根本做不起来的。中原劲草:做特藏需要有前期编目整理的大量工作做基础,而且还需要做的细才可以真正揭示出来这些东西的价值。前天无意间在民国书上看到了石堉壬的藏书票,结果搜索后发现王波老师写过文章介绍过他,但可惜的是他的藏书后来散在了大库,对于他的藏书情况就无法概观了。假如当年回溯数据的人有心,把这一信息做个特殊字段备注,现在用后台调出来,就完全可以来了解他的藏书和学术研究的关系了。麦子:其实关于特藏,我自己是起码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另外在其他文章里也有提到。而且,我以前在国内做报告,往往把特藏作为一个章节来说的。我觉得特藏这个东西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可能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所以要做好,真的很难。首先,我觉得国内的追名人的效果多少使特藏的总体方向加了一定的限制,从而使人看不到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有将来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可能是现在没人注意,而且觉得没用的东西。图谋:对特藏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麦子老师2014年9月在上海图书馆作的报告。麦子老师是圕人堂的一本博大的‘真人图书’。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图书馆特藏整理与研究[EB/OL].(2022-11-18)[2025-04-11].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0704.
[2]麦子,图谋,hanna,等.图书馆特藏整理与研究[DB/OL].圕人堂周讯,2022(445):18.
[3]麦子,图谋,hanna,等.图书馆特藏整理与研究[DB/OL].(2022-11-18)[2025-04-11].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