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对于三馆一站,我稍微了解一下所在地的综合文化站。图谋:盖了一个大楼,楼体最醒目的是那几个字,除此之外还挂了好多个牌子。图谋:据说该楼实际并无文化站功能,上边要检查时找人应付一下。图谋:乡文化站徒有其名,楼很漂亮,实际为政府办公楼。县馆二级馆,藏书9万册;市馆一级馆,藏书20万册;省馆二级馆,藏书300万册(线装书50万册)。上述为我今日了解的某中部省份情形。下午特意到乡文化站大楼里转了一下,除了楼体大字之外,无文化站场所甚至字眼。楼是2012年6月建好的,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许*新:形式上的存在是很多地方的现实。图谋:类似这样的情况,我希望有更多的线索。图谋:我2006年发现一个距北京不远的县图书馆也是类似情况,图书馆楼不错,但基本是没书也没开展服务。图谋:我的感慨之一是,做为顶层设计,一些政策法规是不错的,但实际执行环节大走样。学者:来个实际的统计,太多的县级馆还是仅仅养人。很多县财政还是状况不错的,却不拨一分钱买书。广州书童:很大多数的图书馆养完人就没有钱买书刊了。图谋:我不清楚,大走样是否仅属于少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图谋:我说的某中部省份县级馆(二级),管理人员4人,管理员5人,可能还有一个临时工(社会服务人员)1人。学者:农家书屋有几个是真的在运作,国家还给那么多钱。人的问题不解决,那钱有几分在进入有效运作。广州书童: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等纯属瞎扯淡,还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图谋:农家书屋属于体制边缘,做为三馆一站的文化站是那个情形,我有点意外。广州书童:广东对文化站不可谓不重视,也不怎么的。学者:2006年国家给了34万补助县区共享工程,某省还给县配套另配11万。 然后统一招标,然后要求地方上装修好,再设备进入。但是几年也没进完。有的因为没装修,设备送去堆着。图谋:我查看了文化部的文件,其中规定文化站一般不与乡镇政府办公室做在一起。我看到的实际为乡政府办公楼。学者:根子还在行政。就像建新馆,你再有建筑标准,政府仍在胡来,你敢如何?没个部门对照图书馆建设标准审批。学者:还有文化部争取的所谓培训费,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真能把文化队伍培训有热情又专业么?图谋:近年貌似确实给了不少钱不少权。广州书童:免费开放,一个馆给十万,不够塞牙缝。学者:其实,县级馆总分馆制,一般每县乡镇安排俩人专职,各村给点补贴找找退休教师或者热衷读书人员就可以,开支不会很大。至于书给不给的,有人做就好办。广州书童:我们的条例就是这样,中心馆~总分馆体系,每个区都要建立总分馆系统,每个街和镇都要有一个分馆,人、财、物都又总馆统筹。学者:我还是觉得百姓不是不需求,是多年来没做。百姓在这方面根本没概念,也没了期待。广州书童:我负责建的几个服务点根据观察,还是挺有需求的。图谋:需求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Woseicicp:不过农村现在老的多,需求相对少。广州书童:现在在某些地方还不如民国,那个时候还有专门的演讲推广图书馆。广州书童:连图书馆都不知道,他怎么会用?这个时候图书馆就要主动走出去,宣传推广,告诉公众有这样一个东西。图谋:圕人堂做为民间力量,希望在贴近现实,关照现实方面作点努力。金乌:哈哈,文化站这个就是名义上的,我过年回老家(图谋注:山东),镇政府旁边做了一个,只有空房子,而且位置很偏,都找不到入口金乌:到了基层,一般要建什么福利性的东西,都是天然地靠近权力中心金乌:对了,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村里好像还有一种半开放式的书架,就在村委办公室里,老式房子,三大间,一进门就有个小书架。报纸和书刊都有。侧重婚姻家庭和农业生产的。当时没有"文化站"这么大气的名字,但是却实实在在承担着传播的功能。对比之下,现在还不如十几年前呢。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讨论[EB/OL].(2014-08-08)[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5132.
[2]图谋,广州书童,学者,等.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讨论[DB/OL].圕人堂周讯,2014(13):3.
[3]图谋,广州书童,学者,等.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讨论[DB/OL].(2014-08-08)[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