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的*:城市书房与农家书屋,一个大手笔,一个小投入,不利于消除城乡文化差异,资源应该倾向于弱势群体,这样才有助于平等服务,实现全民阅读。每次回老家,都是巨大的思维方式、思想和观点的碰撞……花那么多钱建设一、二十年后成为废墟的自动化立体书库,不如多建设一些乡村书屋,最好村村都有。酷暑狮子:乡村书屋,建了不少,利用率很低,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没有读书氛围。ren: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酷暑狮子:基本上是个摆设或挪作他用了。ren:除了几个村干部去开门关门,我们村是没人去。酷暑狮子:不如放几张桌子,搁上几副棋盘和扑克,还可能吸引一些村民到访。吕品1988: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公交,比如农家书屋之类。投入巨大,收效甚小。不如投入到农村交通,公交建设上去。东部地区,一般农村到城区花费的时间也不少。分散各处的几十成百的行政村,按城市书房标准建,没有哪个地方有能力建吧。有些图书馆或者书房的选址不合理。有些社区和村就在图书馆边上,还有必要建吗?有些村距离城区很远,但人口多,一个小书房不够。廿壹:@弯曲的直线 乡村书屋,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就是过账去烂书库存的渠道。道无言:@吕品1988 城市书房什么标准,又什么概念,与公共图书馆有什么区别?无非创新、炒作。吕品1988:发起部门不一样。弯曲的*:乡村书屋建好后,配套的宣传推广工作也要做。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以及成人都是读者。认为建成后就能自然产生效果,是想法有问题,还要打通思想和观念的最后一公里。吕品1988:在乡村建书屋的除房租外,其他成本高。这样不如直接发展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中小学学校的建设,图书馆室也基本形同虚设。学校尚如此,更何况其他。学校图书馆室课后,假期有开放时段起的作用会很大,学校图书馆室的建设开放成本也不少。中原劲草:@廿壹
20多年前我曾跟随父亲的同事送电影下乡,观众了了,现在怕是农村除了极个别的老人外,没有几个愿意再露天看了。10年前就在老农展馆前面每到周末都有一老人自带设备给路过的市民免费放革命老影片,每次围观的也就15-20个左右,也是以中老年为主,还没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团队的人多呢。再后来,印象中是18年左右就再也没看见那个放露天电影的了。很多现象大家都能看到,但莫言啊!弯曲的*:N多年前,村里附近军队和工厂放电影的时候,呼啦啦大队人马包括八十岁以上老头老太太、几岁小孩,拎着小板凳一窝蜂去看。图谋:‘黄埔模式’: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每个角落。近年来,黄埔区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在实现图书馆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全国首创‘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建设‘黄埔模式’,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目前,黄埔区‘图书馆之城’建设达到了每7000人拥有一个图书馆的全国领先标准,包括1个总馆,2个直属分馆,20个街镇、社区分馆,24个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144个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105个校园服务点,28个与社会力量合建服务点,115个智慧公交站亭以及100余个职工书屋,同时建成各类型阅读新空间500多处,实现全区104所学校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
黄埔区图书馆主要阅读服务效能指标连续5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服务体系建设获广州市区级图书馆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第一名。
摘自:王惠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第12场:https://www.jstsg.org.cn/zhibo/index.php?s=/live/home/play/lvid/194.html。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关于城市书房与农家书屋发展的思考[EB/OL].(2024-08-30)[2025-04-03].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2957.
[2]弯曲的*,酷暑狮子,吕品1988,等.关于城市书房与农家书屋发展的思考[DB/OL].圕人堂周讯,2024(538):22.
[3]弯曲的*,酷暑狮子,吕品1988,等.关于城市书房与农家书屋发展的思考[DB/OL].(2024-08-30)[2025-04-03].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