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清风:华裔掉包古籍事件:文物回归的复杂博弈在2025年的夏天,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文物界和网络上掀起波澜:38岁美籍华裔男子Jeffrey Ying,用伪造日裔姓名从UCLA图书馆借出珍稀中文古籍,再以精心制作的赝品掉包,将真迹秘密转移。随着警方介入,这起文物盗窃案逐渐浮出水面,背后所牵扯的民族情感、法律问题、安防漏洞等,如同被打翻的潘多拉魔盒,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回顾这起案件,其作案手法之缜密、持续时间之长令人咋舌。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7月,Jeffrey Ying多次凭借伪造的借阅证,从戒备森严的图书馆借出严禁外借的珍贵古籍,像明代1393年版《唐詩品彙》、1575年版《集古印譜》等,这些古籍距今超600年,价值连城,是学术研究的瑰宝。而他使用空白赝品掉包真迹的手段,若不是警方在酒店搜出伪造工具和身份证件,或许还能继续瞒天过海。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疑似是个惯犯,此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用相同手法盗取过珍稀中文古籍。KingJ*:图书馆没防盗意识,博物馆就不可能这样。biochem:‘Jeffrey Ying多次凭借伪造的借阅证,从戒备森严的图书馆借出严禁外借的珍贵古籍……’既然严禁外借,啥借书证都不管用啊。biochem:还是说对一部分人开放借阅,如特殊部门的特殊人群?我徂东山:听一个国外图书馆工作的资深专家讲过:北美图书馆把中文古籍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很多都当普通图书管理的。就是一帮华人馆员在努力整理、抢救,如果没有他们,可能都当废纸处理了。我徂东山:我了解的一个知名高校图书馆,中文古籍几十年都没整理过,堆在仓库里,还是一个中国留学的博士生帮他们整理了几年。图谋: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从戒备森严的图书馆借出严禁外借的珍贵古籍’是想象中的,并不符合实际。图谋:对中文古籍价值的感知与认知,因人而异。类似生活中偶尔见到的古钱币,包括银元、铜钱等,很难了解其价值几何。甚至是否为仿制的,亦不了解。博物馆的陈列,有的明确告知是仿制品,假如不说,不知道。图谋:对了,博物馆的古籍类陈列亦有可能是现代仿制品。闽农林*:正常,毕竟展出对文物本身也是一种损耗……。放一个仿品——就没这种困扰了。图漾:@biochem 看了一下国外的报导,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借回去掉包,另一种说是在阅览室掉包,按规定阅览时应该有工作人员在场,但没有严格遵守。第一种是检方公告的说法,但第二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Hanna:寰亚SYHP . 华人男子冒充日本人,从美国图书馆掉包带走中国古书籍. https://weibo.com/5393135816/PFiamlY1R?pagetype=profilefeed。麦子:@我徂东山 这次事件的确说明管理有漏洞。总体而言,对所谓古籍的定义和中国有差别。另外稀的定义也不同,我们是世界存5本以下才算稀有。我们有大量的19世纪的数据或医学类就直接当废纸处理了。我看过太多的例子,没有觉得有太大的问题。
美国的图书馆的内容的存量和同一时间的出版量和中国是不能比的。美国的大学馆,尤其是ARL这样的,基本以收集全世界的图书馆为目的。有些馆的收藏甚至比本国的图书馆馆都收的多。所以,如果什么都实体保存,实在管不过来。另外,美国东亚图书馆多年来给总馆的管理洗脑 : 东亚语言的特殊性,需要自己独立成收藏,成馆内之馆。我徂东山:@麦子 我看过美国图书馆协会关于善本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在一个地区内存量少于5本。总体感觉,强调文献本身的价值,淡化了时间维度,不是古老就珍贵。麦子:这样就实际造成了一个馆的薄弱环节。管理方面是和总馆脱离的。这个事件问题很大,但东方馆自成一体已经是近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去东亚馆的馆员开会,发现这些人的思路也是和其他的落后半拍,而且他们也抵触改革,不想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但现在人手实在不够,以前的模式行不通了。前几年有个馆因为这合并的事弄得很不愉快,要打官司。麦子:@我徂东山 不是地区,我们是OCLC记录全世界5本。另外,注重图书馆的内容的使用,而不是博物馆类的保存。所以,任何偏重一边的事情,无论是什么,都是有后果需要承担的。麦子:这次涉及的馆我都认识,我们几个人也有个群,昨天就公开涉及的内容,还专门到库里核对了一下,发现报道是不对的,其实也就涉及了一个馆。当然,没有发现的真的有没有,就不知道了。另外,其中一个馆的中文古籍部的主任是个白人女馆员,我认识20年。当然,专业水平是绝对一流的,有说国语极其标准,而且没有任何口音,当然,这是题外话了。麦子:昨天遇到一个朋友说,如果不是认识你,如果按国内的原来观点,根本不知道图书馆员是这样的@hanna。图漾:@麦子 反正中文自媒体报导都是洗稿再加点私货,有些东西一眼假。图漾:就拿这人姓氏来说,明明写的是ying,抄来抄去就成殷了。麦子:@图漾 是这样。图谋:图谋 . 圕人堂话题:华裔掉包古籍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7580.html。近期圕人堂部分成员就网络舆情‘华裔掉包古籍事件’展开了交流与探讨,有助于增广见闻,特此整理。图采编梁:@图谋 良莠不齐是正常的。但是说@麦子 反正中文自媒体报导都是洗稿再加点私货,有些东西一眼假。显然不是事实,也属于一眼假。麦子: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问题1:关于阅读活动国外一般都是怎么搞特别是社区的阅读活动?问题2:关于地方文献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其实很说明中美图书馆一个很本质的区别:中国是主动服务,图书馆需要存在感。美国是如果你看到需要,你收集资料或准备服务就可。如果没人来,说明你的方向是错了。地方文献室很专门的收藏,很有特定人群,对没用的人,你再推也没有结果。吕品1988:@麦子 海外古籍的存藏价值很大,古籍版本及刷印年代是重要的一项,现在国内外对刷印年代前后印关注不够,揭示不足。海外古籍由于来源年代较早,收藏了不少早期刷印的版本,价值高。我关注的几部地方志,地方文集,国内都有,但在版本校勘方面,海外存藏的是善本。吕品1988:珍贵馆藏文献出现在馆外的情况正式官媒公开报道的也有过几次吧。吕品1988:@麦子 还是对中文古籍研究不够,虽然国内古籍存量很大,同一内容,但海外存藏的善本不少。中原劲草:不得不说的是,国外(主要是那几个存藏汉文古籍较多)的高校馆起码是比国内高校馆做的好的,他们在数字化和标引上有些比国内高校馆都做的好,所以咱们国内的图书馆要学会与人家合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藏着掖着的。而且很多国外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也逐渐被接入国内来服务公众,这也是在做功德无量的事。国内公共馆现在的开放意识在增强,但还是需要加强协调和引导,数字化了不就是要让公众使用起来的嘛,所以图书馆在普及、整理和研究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吕品1988:@图漾 有些事要看本质。自媒体有私货,但不一定就坏。吕品1988:有些自媒体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揭示本质。有时候不是自媒体的有的说的是事实,但目的是掩盖本质。著录信息不详尽,尤其是缺页,前后印,序跋,补板等细节上的问题,这对古籍的利用有很大影响,从著录项上看,也体现出重藏。麦子:@中原劲草@吕品1988 这其实涉及到一直讨论的问题:编目是图书馆的核心,编目不好,资源没法被找到。这找到的含义其实很广,因为现在根本不熟一本书有没有,而是,同样的内容有几十个版本,你如果编目没法体现细微的差别,和没有差不多。麦子:@吕品1988 是,序跋太重要。有时找一个版本,根本不是看书的内容,就是看哪一个版本甚至哪次重印是,某人写了一个再版序。所以,如果你没有体现这点,辛辛苦苦找到了书,打开一开,立刻返回,浪费时间。麦子:我以前遇到一个研究一些重要刻工的游走和雇佣情况,所以需要大量版本,查看鱼尾里的刻工名字。当然,即使在好的编目也不记录刻工的名字,否则编目一本书,岂不要好几个星期。中原劲草:@麦子 是的,所以古籍的编目与揭示很重要的,是个良心活儿。现在很多领导是外行,只会看数字,而不知道这中间编目员的付出有多少。顺道想到了,当年王重民等诸先生在国外那么长时间,他们完全有机会可以槑些好书的,但都没动啥歪心思想着把那些所谓的国宝弄回来,倒是现代的不少所谓‘爱好者’,凭借自己不知道多深的版本知识,玩田忌赛马式的小聪明来偷梁换柱,缺少了契约精神和规矩意识等,这哪是现代君子所作所为,分明是前现代的跳梁小丑行为罢了。碧沚东楼:不论如何,文献编目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揭示足量、关键、规范的信息,才能吸引读者前来,特别是阅览室的各类图书。当然当下中国图书馆学界开始逐步应用AI编目,效果尚待检验。对于编目人员的知识广度和责任心要求还是很高的。图谋:很有价值的交流与探讨。我把那段内容增补到《圕人堂话题:华裔掉包古籍事件》(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7580.html)评论区。
科学网上另有学者刘炜留言(这个刘炜不是Keven):前些年古籍善本都是公开的让世界去读的。古籍善本的样式版本一目了然,换书的这位自己可是弄不成这么复杂的事情。刻板印刷装订做旧,这一个人可是完不成。古书画和古籍善本修复专业的学生和工作者在大型图书馆并不多。裱画匠也可以做旧,但是也得有很长时间。裱糊一张纸没有一个礼拜到半个月阴干,这个纸时间长了不平整。何况一本中国古书,可不是现代一张纸印个正反面就算了,这么简单。中国古籍那纸张很薄,只印一面,一页对折形成两页。那么大数量,换书的这位也是费劲不少,至少他自己忙活弄不过来。看看北京工艺美术还是哪里出的书画装裱技术的书这种做旧一般人也能学会,那只能怪图书馆的马虎不得了,稀里糊涂的就收了做旧的假古籍。查一本书几个星期算什么?十几年、几十年查不到看不到都属于正常。电子版公开也有很多年,所以换书人能新换旧,给造假留下参考的时间。图谋: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圕人堂话题:华裔掉包古籍事件[EB/OL].(2025-08-15)[2025-08-23].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4173.
[2]麦子,图谋,吕品1988,等.圕人堂话题:华裔掉包古籍事件[DB/OL].圕人堂周讯,2025(588):16.
[3]麦子,图谋,吕品1988,等.圕人堂话题:华裔掉包古籍事件[DB/OL].(2025-08-15)[2025-08-23].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