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咨询一下编目馆员:同书异名放在一起吗,同书作者异名放一起吗?流通上架是根据编目索书号排架,给的索书号决定了架上的位置。同书异名:例如《飘》,又名乱世佳人,随风而逝;同书作者异名,例如《飘》作者,有译米切尔、米歇尔,《聊斋》等注释的人不同,名著翻译的人不同。因为我们馆编目人员说,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书名、作者不同,就是不同的书不同的号,至于要不要放一起,流通部门自己决定,我很困惑。雨后彩虹:同类的书应该在一个分类号,一个书架上,索书号是不同的。徐徐清风:就算同样的书名同样的作者,看起来完全一样,只要ISBN号不同,就是不同的书。碧沚东楼:我们同书异名种次号后取版次号,能排在一起。同书作者异名也是一样的。比如聊斋,不同注者,但蒲老师是一样的,比方种次号是1,那么各版本就是1、1/2、1/3云云。书名作者不同一般不放在一起,按照各自索书号排,不排除外借会设专架,比如我们就有海洋专架、创意专架和影视专架,每个大类都有,但放在一起。麦子:@徐徐清风简装精装和电子书都起码有3个不同的ISBN,我不知道国内的编目是如何处理的,如果图书馆这3种东西都有,是不是有三个不同的纪录,在目录中有3个不同的记录?而不是在同一个记录下有三个版本?麦子:@碧沚东楼@碧沚东楼这个例子绝对是三本不同的书,因为这内容是不同的。刘*:首都图书馆,做的是图书馆的事。馆长是专家。每一层等于一个专题图书馆,不会出现各位讨论的这种问题。当然,小区域难免。徐徐清风:@麦子国内常见情况就是完全一样的书,分精装和简装版,价格会不同,不同的ISBN号,这样就算两种不同的书。假如全买的话,一般会生成两条编目记录,但实际上图书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一般图书馆只会买精装或简装,不会同时全买。刘*:就选书而言,比如,我们是县级公共图书馆,面对读者,我们做的更灵活有效。拿出一定经费用于读者自己选书。至于集中采购的,我们会每年比对存书,同时,一般的书每种只买一本,不搞什么复本,明显的畅销书如金庸的小说,我们买不同出版社的,这样,既解决了读者需求,又提升了藏书品质。麦子:@刘*这个我喜欢听。刘*:馆内装饰,有的馆搞得花里胡哨,有什么意思?比如*图书馆耗能大,安全隐患多,*图书馆以前号称网红图书馆,前几年,书没几本,花里胡哨,浪费资金。麦子:@郑隐的确要看内容。君聿:文史领域的很多学者的分册全集都容易有这种情况。麦子:@刘*你的话我完全同意,但我也不敢说这话,因为会打倒一大片。刘*:图书馆系统的论文,一个比一个显得学术又专业,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欺欺人。徐徐清风:全书分散上架,有时要看这套书的内容关联性强不强。小麦:根本问题是大部分馆不注重基础服务,老想着创新出成果,两头空。碧沚东楼:名著的不同注解本放在一起为宜。刘*:国图也差不多,作为国家级图书馆,不考虑引领,做什么基础服务,跟区图书馆抢读者么,没意思的。碧沚东楼:从目前趋势来看,采编部门取消恐怕难以挽回。小麦:胡老师的讲座我听过一些,元数据标准,能放进她的编目系统的资源种类更多,揭示细粒度更小。雨后彩虹:编目很辛苦,都是业务外包,然后我们查重查错。麦子:@雨后彩虹@雨后彩虹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图书馆简单说保存文献,整理文献,向读者提供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整理并让读者容易发现所需文献是关键,而这缺少不了编目。没了编目,图书馆就是一个免费出租书籍的地方。雨后彩虹:@麦子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那是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应该的另外的天地。碧沚东楼:数字化资源也要买得好买得符合读者需求。补充本馆不足。万寿寺*:数字资源也要编目。雨后彩虹:编目是图书馆最核心的基础性业务。麦子:@雨后彩虹数字化资源更如此,基本是加倍如此,因为我们常有已经买的数字资源因为没有编目好而招不到的情况。雨后彩虹:那个太耗费人力物力财力。麦子:@雨后彩虹这是基本业务,再累也没办法。碧沚东楼:现在自建库领导专家都认为扫描内容很重要。雨后彩虹:@麦子现在所有的资源都是业务外包。滢滢:源头做好了,到馆里做二次加工,都省力多了。碧沚东楼:外包质量真的不好。麦子:我们元数据倒是没问题质量很高,而且如果是包库买的话,有专门的一个团队给整个学校系统编,也就是各校就自动会在自己的目录上看到,但每天买的东西太多,大多数东西还是各家自己买的。我们编目是有每日值班的,保证买的东西尽快编好了给读者。碧沚东楼:编制目录索引是图书馆员的基本功。麦子:@碧沚东楼@碧沚东楼是,没有这个,真不能说自己是图书馆员。因为基本都需要懂一些。否则你对图书馆的最基本的资源管理结构是没法有真实的了解。雨后彩虹:每个图书馆80%人非图书馆专业,包括馆长。碧沚东楼:不过我们有时在为一些图书馆员讲解编目字段时,书目、目录、索引,很多老师没有概念。碧沚东楼:我们讲解得比较费劲。雨后彩虹:很多人是不学习的。麦子:我们馆里,编目的管理员的工资是最高的,因为我岗位的内涵有关,现在基本都在6万以上了。相比之下,其他部门起码要少1万。小麦:我们的工资只跟职称有关,职称只跟科研论文有关。国内人事是非常复杂的东西,我们的编目员大部分去了流通,编目部门一半是特殊安排,因为编目都是行政班。雨后彩虹:很多高校几十万册书都是业务外包。麦子:我们倒是反过来,我本人也比较喜欢编目:不用和人打交道,按自己的节奏做事,而且工作量也不大。流通一般是最不愿意做的工作:时间很死,而且等于整天是让人盯着。雨后彩虹: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在图书馆网站都没有显示,我们随便进一个图书馆网站会大吃一惊!呀!时代变化好快!碧沚东楼:流通也有流通的快乐。总之我除了报刊,都觉得图书馆各岗位都好。报刊主要是每天上报纸这个我特别不喜欢。公共图*:流通有轮班就好。而且上架外包。这样就完美。碧沚东楼:上架我们是部分外包。但我个人支持不外包。否则流通馆员连最基本问题也回答不了。小麦:上架外包有高校馆吗,什么方案?碧沚东楼:就是两个馆舍,一个外包一个不外包。小麦:图书馆的编目和流通是基础业务,现在都外包,再不写论文、做推广,提升职称、刷存在感,馆员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馆员的待遇还能有保障吗?skyler:有编就有保障。雨后彩虹:我们的讲座、论文大部分与基础业务是脱钩的。碧沚东楼:但我们的外包也是有限的,还是要做审校、部分原编。流通岗位是有做活动的专门老师。我们今年采编也开始做阅读推广活动了。小麦:我以前B站刷过一个视频,有个观点,真正有知识的书只有很少的人能接触到,能看到细思极恐。我记得有次听清华王媛的讲座,她说查国外一本书,她用多种方式(名字缩写、拼写小错误),都能定位到那本书,感慨国外编目数据质量高。我想,不是他们的质量高,而是我们的质量差,就误以为差是理所当然。雨后彩虹:是我们没有人专心致志去研究。麦子:@小麦@小麦这是基本的常识。即使书上印错的,在编目里都有,就是要让人能找到书。这是长期的过程,因为以前OCLC的检索是没有指令的,都是靠规定的字母数字,空格来实现的。而且,这编目质量高低有关图书馆甚至个人的名声,你原始编一个纪录,全世界都能看到,而且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时间长了,一看就知道是谁编的。你想,你会乱编吗?雨后彩虹:@麦子您讲这个故事给我听是说图书馆得编目一定要自己出力做才行?。麦子:@中原劲草封面,封面套,书脊上的书名,内页的书名,其他语言的书名等,还有任何微小的不同都必须在编目中写进去,所以,出版质量差的书,编目实在是很麻烦,美国一般都没有指标,就慢慢研究一本书,然后编目。中原劲草:@麦子国内编目一天都是有任务的,容不得你去仔细琢磨和思考,你若太认真你就玩不过人家的,领导会觉得你水平不行。万寿寺*:速度太低也不是办法,会积压得很厉害吧。万寿寺*:感觉这里面始终有个权衡的问题。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图书馆编目工作及其质量考量[EB/OL].(2021-06-25)[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8994.
[2]麦子,雨后彩虹,碧沚东楼,等.图书馆编目工作及其质量考量[DB/OL].圕人堂周讯,2021(372):13.
[3]麦子,雨后彩虹,碧沚东楼,等.图书馆编目工作及其质量考量[DB/OL].(2021-06-25)[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