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的新探索

   圕人堂周讯(总第128期20161021),第18页,晓梦 整理 王启云 助理   
河北工*:我们准备开展图书快递服务借书在网上提订单我们组织人送书。
广州书童:谁付费?
印度阿三:人家学校,找义工搞定。
河北工*:找劳动周的学生。
印度阿三:学校有学生这个资源。
河北工*:专门成立紫山驿站是我们省高校里第一家主题邮局。
广州书童:都免费吧?
cpulib*:现在不是有很多学生社团嘛。想免费干活的多呢。
河北工*:图书馆的服务当然免费了。
天涯海角:学生宿舍离图书馆很远吗?需要快递?
河北工*:就是组织学生送一下。internet+图书馆。因为我们的借书量不是很多
星光:和送盒饭差不多,足不出户一站式服务。
许*新: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
哈韩小*:其实我也在想这项服务,但又犹豫,会不会最终废掉了一代学生?为老师提供是可以的。
许*新:不会,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特征。
哈韩小*:真真爱看书的,不会在乎这点时间,要靠快递送的,阅读量也可能是暂时的提高。
许*新:以后靠脑。有灾了共赴死。
清凉桐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中国的年青一代就是被这种保姆式的关爱或者说溺爱给宠坏了。
河北工*:老师借书量太少。
哈韩小*:我现在在搞一项图书漂流室活动,每楼一室,把最热门最经典的图书馆很难借到预约到的书,放到了他们的家门口,效果还是不太好。体会是,看书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所以阅读推广活动,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我们那么多努力,大氛围如此,事倍功半啊。
清凉桐影:如果把借书量作为学生和教师年终评奖评优的指标之一,可以看一下,借书量会神奇般的增长。在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从某个角度说,看书读报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一种娱乐休闲方式,现在不同了。推广和送书上门,不能否定其积极意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图书馆人在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一种样板工程。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效果如何,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如果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给学生指定5~10本相关专业的参考书,估计不需要推广。我一直人为,阅读量和借阅量还是需要靠读者需求来拉动,读者没有需求,图书馆人主动去推送,意义不大。如果能够抓住读者需求去做,会事半功倍。传统文化在考试中占比增加的消息一出来,原先辅导钢琴和特长的机构都改行辅导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许*新:别说图书馆了,上课有几个学生听讲的。读书看报不是主要。主要靠人际交流。努力自救,值得肯定。从图书馆的角度应该做的。从学校角度也许就是多此一举。从读者角度,他们有做么?因为根本不关注。
朗月孤舟:图书馆人自己有多少在看书?
哈韩小*:确实,我们自己也很难顶住各种诱惑。各位有搞图书漂流室吗?有没有更深入、活泼的方法?感觉进入瓶颈了。老师也不看书哦,我们学校曾经搞了个‘读写议’活动,老师推介参考书,结果有很多老师几年如一日,永远推介那几本书。
中原劲草:老师为啥不愿意来图书馆借书?有几个学校做过认真的调研?
许*新:老师最命苦的一群人。有时间还得赚点尊严钱,还得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人读书说白了有点道德绑架。
清凉桐影:老师做科研,利用数据库比利用图书的频率要高很多。
许*新:中国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心情读书的。除非该书是和生计有关。
朗月孤舟:国人读书功利性太强了。
许*新:想想国人的基尼系数还在什么水平上,房价在什么水平上,疾病和花费在什么水平上,教育花费在什么水平上。好意思再提非功利阅读?
清凉桐影:中央提倡传统文化教育,其实领导层也看到了中国的现状,也在想办法去改变,读书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不读书没啥,不知道蓝瘦香菇就会被笑话了。蓝瘦香菇的传播速度比一本好书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许*新:娃娃在应试。大概率出来是讨厌读书的。学语文学不到中文的美,有啥办法。只好跟风蓝瘦香菇了。
星辰: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做为一个人,毕竟要适者生存。
哈韩小*:除了和学生同理外,我觉得一个原因是,现在校园扩大,都搞到边远地区,离老师的生活区太远,老师上完课就赶班车,没时间到图书馆。
朗月孤舟:以前上大学,比较欢看方方、池莉和茅盾文学奖作品,现在好多年都不看了。
哈韩小*:阅读也已经不是一件享受的事,必须完成各种科研考评,没时间没心情了。
清凉桐影:没时间只是借口而已,真正的因不是没时间,是没需求。正二八经的书有几个读的?
许*新:不仅没需求而且还厌恶。
图书馆咨*:不是吧?有些作品真的很好啊。好的书真的有人读,只是越来越少好的作品了,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太肤浅。
河北工*:我们是没钱买书,买了没地方放书。
咖啡:对于后世学生来说,现在这些肤浅的新生代作家的作品还是比较深奥。
许*新:18年应试下来,但凡需要思考的书就没几个人原意看了。估计在过个十八年该不惑的时候啥都惑,就想读书了。
咖啡:即:一代的阅读能力不如一代。
咖啡:我这学期在还书地方贴了张《关于图书归还的说明》,简简单单的还书规则,10个学生10个看不懂意思。
许*新:大学精神档案。四册,看看目录。想想有几个大学生肯读。中文阅读能力向英文四级阅读能力靠近,没办法啊。语文不及格好说,英语不及格恐怖啊。
咖啡:阅读能力太差。还加粗画线说明:要把书当面交到管理员手中,当面刷清图书,并与之确认。都看不懂。都看的云里雾里的,每次都要我一个个再解释一遍。
哈韩小*:同感。我曾经搞了一个书展,策划书上说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居然有学生来问我‘冰山一角’在哪里?。
图书馆咨*:我觉得不是,我觉得00后的孩子们阅读比我们多多了。
许*新:二次元的阅读。读图。
咖啡:中文阅读能力大幅降低。
图书馆咨*:甚至说10后,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肯定都在注重他们的阅读,80后的父母们都注重孩子们的阅读,但凡有点知识文化的。
咖啡:二次元的漫画,比如昨天hanna朋友讨论的日本男同女同之类的,这些现在他们最爱看。
图书馆咨*:去年我去电子科技大学参观,发现学生们都在努力的看书,读书,图书馆氛围很好。所以业界不应该如此悲观。
咖啡:读图时代。因为微信公众号就是图文混排的。
许*新:按道理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还在发展。图书馆不应该有危机。读书的人会多起来。中国太有特色了。
图书馆咨*:这种碎片化阅读不过是适应了整个大环境而已。
咖啡:这种碎片化阅读,现在变成主流了。
咖啡:学校是高职的。估计阅读能力和生源有关系。
图书馆咨*:高职学生的素质就是很大差异的跟本科相比。他们从小就不学习,不读书的,混个高职弄个文凭的,从小不是读书。
咖啡:不知道这方面有没有人研究过——生源与大学生阅读能力是否具有相关性。从内心上来说,是希望她们越来越好的。
图书馆咨*:有的。这个随意一个调查就可以出来。虽然本科院校的阅读量也在下降,但没有高职这么弱。不要勉强自己,尽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但你无法改变他们的素质。他们未来可能是一个好的技师,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要通过读书才可以成为一行的专家。个人有专长。
清凉桐影:如果把考英语四级改考汉语四级或者传统文化四级,阅读量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图书馆咨*:咖啡老师,我跟你说,我都不爱看经典名著。名著我今年才看进去红楼梦和金瓶梅。呵呵。
许*新:就如以前喜欢金庸古龙黄易。
咖啡:确实。。不过这学期开始,有几个教师在新生讲座里推荐了红楼梦和苏菲的世界等经典书籍。然后这周,这一届的新生借阅量比去年的新生多很多。
图书馆咨*:名师推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咖啡:和她们交流,都说是被老师洗脑了。我觉得是有很大的作用。
清凉桐影:金庸古龙黄易的作品并不是现在没人阅读,而是可以在网上阅读免费版的,就很少有人抱着纸质书去读了。
图书馆咨*:对的。好的推广者跟营销上一样,从心理上疏通了学生。我们现在都用kindle. 轻便。
咖啡:是的。好的阅读推广一定是德高望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们前年就开始kindle了。一共有12部kindle,学生借期一个月。
30℃咖啡:kindle怎么管理?对读者有没有什么规范要求?我们馆今年新进了一批kindle,还没给学生用,正好请教下~~
咖啡:没什么要求,就要求1个月内归还。借之前和学生教师签订kindle借阅协议,让学生签字。
30℃咖啡:借阅协议大致内容是哪方面的呢。对借阅者有什么约束?我们的财产走的是图书。
咖啡:大致内容就是:借阅期限、kindle保护责任,违约条款。
图书馆咨*:书源从哪里来?图书馆给他们钱买电子书?
咖啡:用里面账号买的书,计入图书馆的图书采购经费。图书馆给每个账号充值,随便买。用完了再充。等于是图书荐购一样的。
许*新:什么时候学生在起点上的花费也进图书经费。
咖啡:起点不行,都是网络小说。
30℃咖啡:@咖啡你们kindle一年的充值费用大概有多少。
咖啡:没计算过一年给kindle充值多少。每次都是快用光了就去充。500充了好几次,1000充过一次,不固定,看需求。亚马逊的正版书,多是有一定深度的。
许*新:三体也是网络小说出来的。
咖啡:个例。要花钱就是要花大概率是好书的地方。
许*新:现在的小说主流创作都是现在网上看市场。投稿出版社发的不是主流了。
咖啡:也是主流。对应市场对象不同。
图书馆咨*:网络小说有好的作品,太很少,众多网络作假的作品不堪入目。文笔粗糙。
许*新:图书馆没有责任和权力界定书的好坏。合法就好了,判断交给读者。
咖啡:网络小说之所以文笔粗糙,是为了凑字数。网上发表,没有80万字以上,是赚不到多少钱的。
许*新:关键上千万字也有人看。
咖啡:因为剧情不错。我也看过几部网络小说,剧情确实不错,跌宕起伏的,能抓人心。但是文笔不好。
许*新:剧情是创意了。
图书馆咨*:但图书馆有义务去引导他们读一些好的作品。例如今年力推的迟子健的群山之巅,真的写的很好啊。
许*新:创作者的水平其实也代表了读者的水平啊。
咖啡:为了迎合学生读者,去进网络小说,是原罪吗?
许*新:曲高和寡的是给有缘人的。
图书馆咨*:黄色小说更有人缘呢,但是否就该放任自流他们去阅读?肯定不是啊。
许*新:金瓶梅以前也是违法的现在那个图书馆没有?
图书馆咨*:金瓶梅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咖啡:我把金瓶梅做名著推荐。然后好多学生看到都在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
图书馆咨*:它不是一部黄色小说,它有它丰满的情节和骨肉。
咖啡:我馆就一部金瓶梅,做名著推荐后,好多学生在翻,结果第一次借的,居然好笑是一位退休教师。
图书馆咨*:它有深度的,老师借才正常啊。他看的进去啊。
图书馆咨*:古文的很多表述,现代的学生要看就只想看看西门庆的那些情节描写吧。
许*新:古文观止估计现在没人想看。
咖啡:其实金瓶梅非常写实,把商人的普通生活写出来了。。当下的很多商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和金瓶梅写的差不多的。
图书馆咨*:但是金瓶梅的场景表述是很有文字功底的。所以我看了之后就一个结论——古代的人比我们现代的人会玩多了。呵呵。现在大学生开放的很,还以为人家什么不懂,怕学坏。
咖啡:金瓶梅里有130种以上菜肴名称。不输于红楼梦。
许*新:聊斋志异。鬼故事多好。现在放在网上不也是不入流的网络小说。
图书馆咨*:对。今年上半年,我用2个月时间重读红楼梦,用2个月时间读了这个金瓶梅。红楼梦那个年代人家大富人家都在吃大闸蟹了,而且吃法的讲究跟现代一模一样。
许*新:图书馆的角度不能不接纳起点类的网络创作。这是讲半天我的观点。
图书馆咨*:这个接纳不是图书馆的角度,而是作者自己的角度。图书馆有义务去为他们甄选一些精品。
许*新:他是这个阶段我们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产生大量作品。虽然有好有差,差的较多。但是他们的市场运作已经把好坏进行了筛选淘汰。有色眼镜要摘下来。
咖啡:所以从这些文学书中,就能看到,很多习惯都是传承下来的。
咖啡:图书馆的角度可以接纳起点类的网络创作,但必须是有一定深度的精品。。需要图书馆馆员把关。
许*新:很多图书馆员可以接纳图书馆收藏八十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不能接受收藏21世纪流行的鬼吹灯。这个很奇怪。
咖啡:图书馆的功能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图书过滤器和分发器。那就涉及到图书馆对于网络小说的选择标准问题了。
许*新:话题转来转去没法说了。我的观点还是不能忽视网络小说。图书馆除了特藏考虑收藏,其他馆藏就是用的,坏了或者换或者扔,就这么回事。
老玲子:个人认为阅读是要入门的,图书馆搞阅读推广,一个方面的目的就是让对阅读不感兴趣的人喜欢上阅读。如果一上来就是高大上有深度有思想的图书,对于还未形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可能难以接受。所以我觉得适当的可读性高的网络小说挺好的。
咖啡:形成阅读习惯的不是大学图书馆的事情。应该是读大学之前就应该具备的。
草苇:但应试教育哪里能给人阅读的习惯。
麦子:形成阅读习惯的不是大学图书馆的事情。
May:我也觉得大学之前都在看的是教科书。
老玲子:大部分高职学生并未形成阅读习惯。
May:真正拥有自己规划阅读时间的应该是大学开始的~
咖啡:所有说法,其实都是借口,本质是自己懒得看书。每天看一会,21天后你就能养成阅读习惯。
许*新:看书这个东西首先你得知道你想看什么。你让我连看21思想政治。习惯养不成,疯了有可能。
许*新:大学的馆藏第一是要把学术馆藏和非学术馆藏分开。我觉得。都按中图分类统分了。
咖啡:分类就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
许*新:分是要分的,为了管理。但是只有一种分类就太简单化了。目的是方便想看的人看到想看的东西。
hanna:结论是:外行把内行搞死了;生源水平决定阅读现状。不要说高职的,我们学校文科院系学生的水平大大不如理工院系的学生。这学期我就感觉很明显。以前我的班上总有文科院系的学生,不论是上座率还是课堂纪律、作业水平都差强人意今年我的班上只有不超过十个文科生,我一次名都没点过,已经三堂课了,居然还是坐得满满当当,听课纪律也极好。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 阅读推广的新探索[EB/OL].(2016-10-21)[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2375.

[2]咖啡,许*新,图书馆咨*,等. 阅读推广的新探索[DB/OL].圕人堂周讯,2016(128):18.

[3]咖啡,许*新,图书馆咨*,等. 阅读推广的新探索[DB/OL].(2016-10-21)[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