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Nalsi 我是夸张了,但考虑到这时文科,而非数理化等传统华人强项,七个实在是够多了,我觉得即使1/3就有铺天盖地的感觉。这里面实在有太多的无奈啊。麦子:另外一个角度看,我认识了不少教媒体学,舞台设计,Ethnic studies,我也不觉得其中的学术含量比图情学高,甚至还不如图情。顾健:@Nalsi 特别说明:那后半句(从‘而且’开始)是我个人加上去,是根据我国图书馆学的学习时间长而推导出来的。当然,你说的对,国内是宽出,当然还有视野、心态等原因,实际水平未必有多高。顾健:但是博士学位应该说是有创新、突破的,既然中国有学了那么长学习时间的博士学位,数量又不少,不把美国比下去(不是指在美国就业分布情况,而是指学术成果),让他们跟我们学习,总觉得如鱼梗在喉。cpulib*:我们连基本服务都没做好,图书馆缺少创新,缺少斗志,更缺少勇气。领导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少敢于改革的。麦子:换个话题:因为我校的退休系统比较复杂,而我对此也比较了解,所以我有个朋友介绍我他的一个朋友,让我给他解释一下情况。我的朋友是白人,但他介绍的是一个不会国语的粤籍老教授。他今年71岁,做了43年的教授,但他也有他的烦恼。从钱上算,他工作一定吃亏,因为退休后的不需交养老保险什么的,所以实际收入大约会高15-20%,他也不缺钱,每年捐给原来工作学校的一个奖学金2-3万。老伴早已退休。但是,他不想退,因为教书和坐学问和做实验的happiness使他很难割舍。我说,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这事总要有个做个决断吧。联想到图书馆这行,我知道一些大牛可能有这种心结,但对大多是人来说,有多少?我们这行,事务类的工作还是太多,时间长了,要有这种以自我牺牲来继续工作,而且乐在其中,是太难了。cpulib*:国内以前有推迟退休,比如有副高想再拼正高,我们图书馆就有过!以前我读的大学有个快九十的教授还坚持去实验室呢,应该属于爱好科研型的!cpulib*:返聘制度吧。麦子:@cpulib2009 你后一个例子是这种情况,但前一个不是,因为有目的,所以图书馆出这种情况很少。麦子:学校也不愿返聘。麦子:因为年纪大的研究能力毕竟不如年轻的,这可能和国内不同。cpulib*:也有项目没结束的,我们学校就有一个教授,一个多亿转化,五年时间呢。cpulib*:国内院士好像时间很长。素问:几十年前,图书馆有一种职称就是管理员,图书馆最低一级的业务职称,比助理馆员低一级。那时候学历大多不高,老师升上讲师都是大喜事。图书馆高中、中专毕业可以申请管理员,但是必须考试,还真有人没有考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职称就不见了。许继新:管理员和助理馆员都是初级。许继新:管理员是本科以下学历,大专和中专参加工作用的。素问:对啦,是高中、中专要考试才能上,如果有大专文凭,进门试用期一过就是管理员,本科试用期一过就是助理馆员。素问:八十年代,硕士毕业一年后就是讲师,后来变成了二年,现在硕士毕业必须参加评审,有的还评不上。广东小*:我们是三年可以认定,但是必须要有两篇论文。许继新:现在正高必须博士了。广州书童:没有规定正高一定是博士吧?星辰:天高任鸟飞,越有本事的人,生存越容易些。许继新:俺们学校就这么规定,当然按出生日期来。广东小*:我们学校教师系列和科研系列是这样的。图谋:我们也是。图谋:很多高校是。广州书童:那就是没有博士,副高就是顶点了。许继新:说不定将来一批副高职称的学界知名人物教训一些正高。广州书童:想起易中天曾经介绍启功自嘲:初中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gaozy:到处都是不合理,但我谈笑风生。要有这个气度。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图书馆学学位、职业和职称[EB/OL].(2016-04-08)[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912.
[2]麦子,cpulib*,许继新,等.图书馆学学位、职业和职称[DB/OL].圕人堂周讯,2016(100):17.
[3]麦子,cpulib*,许继新,等.图书馆学学位、职业和职称[DB/OL].(2016-04-08)[2025-04-04].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