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图谋 Elsevier把他的论文喂给Scopus AI,知网把他的论文喂给华知AI,基于这些AI的智能问答不就是图书馆喊了很多年的知识服务嘛。图书馆就是信息或者知识的中介,或者说二道贩子。当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利用依托第三方技术或者工具直接沟通的时候,图书馆的用处就越来越小了。
资源、技术以及依托于二者的服务平台越来越依赖于商家,更精准点说是依赖于经费,图书馆还能走多远?再乐观点,优秀高校图书馆还有特色资源建设、还有一批优秀的馆员,但是广大的双非高校图书馆还能如何发展?
再回顾一下2011年的《2050年学术图书馆尸检报告》:1.馆藏图书无人问津。2.图书馆培训失去意义,无论是数据库还是网络都向着简单易懂的方向发展。3.信息检索教学被合并到一般教学课程中,因为就连图书馆员自己向学生传授有用的信息检索知识时也感到力不从心。4.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员都成为了技术部门的一份子。5.参考咨询服务消失,代之以低于人力资本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6.经济战胜了质量,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逐渐成为了奢侈品。弯曲的*:第1.2.3.5条有的已经成为现实或逐渐在成为现实,第4条理解不了,第6条表示图书馆物理形态的消失吗?徽子:@弯曲的* 这样只是低质量的生活吧。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物质容易满足,精神上还是要有所追求。叮咚:@弯曲的*
第4条我理解的意思是技术越来越重要,图书馆被合并了。比如现在的信息技术中心或者网络中心合并。第6条是说,经济下行或者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款或者预算会降低,不再维持那么高的服务质量、不再养那么多人。叮咚:@弯曲的* 我感觉是这么个意思;或者说是随着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高校会削减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削减人员编制。读书达理:现在‘经济"型图书馆多,以后图书馆变成奢侈品。不以用为目的,又轮回到古时候。弯曲的*:昨天和一位考研的学生聊了聊,问他是否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学习,他说几乎不使用,大多在B站上找资源,另外就是看一些幕课来学习。麦子:@叮咚 按现在的发展,可能不需要25年,我觉得美国高校馆大概10年就差不多了,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已经在呈现中。不过这个过程核心是资源的全面电子化,尤其是书籍。
所以,只要不外包业务把自己终结,另外电子书的地位不解决,我觉得中国图书馆的前景十分光明,因为现在国内图书馆的纸书流通量还是很大,书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推广纸书,而读者和图书馆内部还是没把电子书和纸本同等看待,而我们现在是把电子书远高于纸书对待。
所以,在中国图书馆的可以持续很多很多年,因为纸书的量中国同类馆很大,现在我们每月上架的纸书大概只有50本样子。但实际馆藏增加量大约每年5万种以上,而且因为是纲目选书,所以这是精选的精选。所以,加上一些配套的东西(馆际互借,远程联合书库)实际实力,两者的差别那就太大了,即使一个中型馆就可以轻松比得上每年有过亿经费的中国超级大馆。当然,这个打法可能不讲武德,因为这几乎是单打对群殴。但从读者看,体验上没有差别,因为延迟只有2、3天,而且你自己可以在家里操作,如果是纸书,到时去拿就可以了。
现在管理的关键的关键其实是成本控制,你再有钱也是这样。你想:钱已经少的可怜,但还是买大量折扣书,对提高收藏质量一点用处都没有,但钱就大量流掉了。弯曲的*:就馆藏建设来说,本来是很‘严谨’的事情,但执行起来却以‘应付’收场,副本量大、契合度低、时效性差......叫喊着经费紧张,却胡乱买些东西充数,钱不能花在刀刃上。麦子:这个例子不错,我以前对图谋说的很多人后台抱怨和威胁没有直观的了解。www:@麦子 只能羡慕啊。曾经我认可技术酒徒,您所描述的就是当初我们畅想的。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期待人文烟鬼的效果,在我心目中某人是近几十年图书馆界最大的贡献者,用他的影响力,不断地说出业界的常识,提升管理者门的认知下限。当然麦子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和群主一样的民间最大献者,一位用几个平台持续地普降甘露,一位孜孜不倦地介绍域外的知识。其目的和作用殊途同归。麦子:@www 谢谢,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起码想叙说一下我自己看到的现实世界。www:@麦子 真正能改变什么的是决策者。所以上次讨论如何让馆员发光的话题,我就说过,首先要让馆长发光,馆员要支持馆长发光。这话特别对小馆实用。为什么?因为大馆专业馆员多,谁来做馆长,专业业务只会摇摆,不会改变大的方向。而小馆,专业人员匮乏,资源贫乏,思维不专业的话,往往事倍功半不说,还会耗费有限的资源。弯曲的*:政策滞后,起不了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管理落后,无端地耗费了各类资源。叮咚:@麦子 谢谢麦子老师。这块确实还有很多可以改变的地方。国内不缺有想法的同仁,但是具体推进和落实的时候困难重重。www:目前,不被元宇宙,AI迷了眼的管理者不多见吧?能在智慧两个字前静下心来审视自身业务的决策者又有几个?特别是中小馆,大家关注听下就可以了,真金白银去实践的那就太悲哀了。说白了,所有的新技术在图书馆就是应用。等某项技术就像超市购物那样随意挑选购买的时候再上也不迟。叮咚:@www 出成绩,短平快,外行决策者的最爱。www:前几天看到过一个类似这个标题的文章:数字大屏和曾经的领导们。我没点进去看,但我能猜到大概的意思。我再次借用某位技术大佬的话:数字化之路充满血腥和欺骗。幻想上马某系统后能多大程度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只能一厢情愿。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何必养着图书馆一帮人,直接学校采购中心购买这特效药就行了。说到底,强的图书馆,除了钱多,更主要的是人强。要发展,人是图书馆的核心。买来的系统,能发挥多大的效益,还得靠驱动这个系统的人。当然,未来的图书馆一切都可以外包,这个就不是我所讨论的图书馆范围了。连学校都可以外包的,咱们不担心。弯曲的*:连资源建设都可以外包,这不是图书馆的耻辱吗?麦子:@叮咚 是,主要要抓住核心的问题:图书馆的根本服务是什么?是传播信息,所以你需要有信息的积累。美国图书馆一直感到自己没钱,因为要买的东西太多,所以任何图书馆,包括一年有1亿多美元预算的哈佛都觉得力不从心,所以需要以集体的力量做馆藏建设。就是涉及到一系列的基础建设,而这些东西需要大量的协商和金钱投入,另外从短期看,个别馆是吃亏的。我一直认为,这类的事情在中国的群起群力一起同心合力办大事的情况下是很容易的,因为美国学校性质差异太大,有公有私,很难,但因为有大量的专业人士,所以事情还是办到了。但中国往往拿一句难办有特殊性就为止了。但因为问题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再要往下就困难了。zhxy:麦子:@zhxy 拥有资源的界限在哪里?麦子:国内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己书架上的纸本书阶段,因为这是评估的起码要求。zhxy:个人拙见,资源太庞大,可能无法拥有,但可以筛选精选。物理空间建设,我个人理解也是资源建设。叮咚:@麦子 谢谢。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说多了可能犯忌讳,就不在群里说了。麦子:@zhxy 我的边界基本是自己的电子资源加上加州所有图书馆的纸本收藏,因为这是三天内保证可以拿到的。如果放宽到10天,那就是全美国了。现在有太多的本馆百年只会用一次的书,但如果我知道就是给时间问题,我何必买这个书呢?
我馆有个每年花8000元的服务,可以使用一个在芝加哥的会员制特藏馆服务,使用他们藏的所有东南亚报纸,如果是我自己弄,根本没有可能建的。这个事情,我觉得有点像二维到三维世界的跳跃,的确有点难度。
@叮咚 我想你是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了,其实只要有一个人理解了,于我来说已经是足够了。叮咚:其实我们是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的,但是这块协调性确实低,前几年馆际互借的图书,除了头部几所高校外,其他很多高校馆是不邮寄纸质书的,所以从国图和上图借的多。至于前面所说的‘专业人士’,目前看普通图书馆里,无论是高校馆还是公共馆,都是缺的。叮咚:@www 这得是十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都有博客,好像还有个‘书社会’的论坛?www:是的,我其实是孤陋寡闻的,你们玩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这个群,也还得亏一位馆长朋友介绍我进来的。麦子:@叮咚 光建基础建设不够,需要有一个系统能达到之后的一公里,否则就不能发挥出想要的功能。@MarsZhang 这些话蛮有道理的,但要看如何去解读:其核心是两个字,digitally detox数字戒断。从图书馆角度看,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而把眼睛盯在最后一句,那就问题大了,因为你的纸书不是他的纸书,他屯纸书的用意并不是为了digitally detox。这段东西和太多的东西有关联性,可以写很多书了。
以下格式等价,请按需引用或修改后使用:
[1]圕人堂QQ群知识库.图书馆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下的角色重塑与挑战[EB/OL].(2024-07-12)[2025-04-02].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2791.
[2]叮咚,麦子,弯曲的*,等.图书馆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下的角色重塑与挑战[DB/OL].圕人堂周讯,2024(531):42.
[3]叮咚,麦子,弯曲的*,等.图书馆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下的角色重塑与挑战[DB/OL].(2024-07-12)[2025-04-02].http://tuan.pub/server/detail.php?id=12791.